“你看一看皮带扣。”楼令给出了提示。
皮带扣这一玩意早就在诸夏出现,相关的证据出现在殷墟以及一些姬周王侯的出土文物之中。
至于后面为什么一直是“系”的方式?反正史学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
楼氏的皮带扣跟传统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历经两千多年的陶冶,会显得更加的科学。
甲胄这玩意,它除非是定制款的话,尺寸基本上就讲一个大概。
所谓的定制款就是私人订制,也就是打造之前量好了一个人的身材,由它去适应人。
非私人订制的甲胄,它能够理解为粗略定下一种尺寸,该是由人来适应它。
楼小白得到提醒关注皮带扣,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说道:“咱们家要训练重步兵?!”
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楼氏,一直以来是跟着大众走传统路线。
当前的传统是什么?基础兵种是戈兵,只从戈杆长短来做细微的区别。
例如战车兵手持的戈是长戈,戈杆长度约三米,乃至于更长;徒步戈兵的戈杆有八十厘米到一米四的两种款式。
在目前,兵器的种类其实并不少,近战有枪、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远程只有弓这一种,只是弓又有许多细微的类别,以多少张力划分。
只是,历史进程走到春秋中期,列国开始搞“集中化”的操作,不管是步战兵还是战车兵,普通士兵的近战兵器基本是戈,只有少量的矛兵、盾兵和殳兵。
以前是楼令没有那个资本去搞特殊兵种。
现在嘛?楼氏的积累已经足够,可以让楼令来建设特色兵种了。
“可是,魏氏不是……”楼小白说到这里停下来。
晋国有一个家族一直在探索重步兵的路线,这个家族便是魏氏。他们却是还在探索阶段,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品。
“魏氏没有卿位,他们也没有公示自己的成果。”楼令在这种事情上不需要对自己的儿子藏着掖着,说道:“现在正是加入探索的最佳时机。”
楼小白一听就懂了。
不知道家族近期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楼武则不懂。
近来,楼氏与魏氏的亲密度正在快速增加,双方互相之间的容忍度恰是最高的时候。
如果之前楼氏加入到对重步兵建设的探索,鉴于楼氏与魏氏的关系本就不正常,一定会让魏氏采取很激烈的动作。
因为楼令主动为魏颗释放善意,再加上两人回国之后,两个家族的互动增加,神经也就不至于那么敏感,乃至于可以有为了走得更近互相合作的可能。
胸甲款式的铁甲,它显得圆滑滚滚,一看就能够看出预留了很大,足够有再穿两层甲的空间。
就是这样圆滑滚滚,看似有一个大肚腩,造型方面比较不好看。
了解甲胄发展历史的人,他们看到实物就能够知道,类似的甲胄在欧罗巴极多。
要说楼令设计的款式与欧罗巴那边有什么不同,集中在其余配件以扎甲款式,并非是很大片的部件了。
在防具的选择上,只有傻子会去追求造型,真正要穿的人只看实际的防护力。
要是能够做到美观与防御力并重,自然是不用多说了。
楼令走到了第二个架子,上面挂着的是一套札甲了。
札甲也会留有间隔空间,只是预留的空间比胸甲小许多。
另外,哪怕是扎甲也有许多款式,例如札片甲,以长方形金属片钻孔再由绳索固定在皮革之上(东汉之前的款式);将甲片一片片折叠,密集形式构成防护力鱼鳞甲(隋唐盛行的款式);甲片同样以折叠方式串起来,只是藏在衣服之内的布面甲(明清时期的主流)。
楼令站在第二套甲胄前面,说道:“我在思考是用这一种,还是那一种给步战兵大肆列装。”
第二套甲胄,它便是春秋战国一直流行到隋唐时期的札甲种类,有一定的防护力,造价以及制造工时却不是太长。
第三套则是在明清时期称为主流的布面甲。
仅以美观程度看来,排序分别是布面甲、札甲、胸甲。
楼小白非常懂行地说道:“对比重量、灵活度、防御力与维护成本,可以选出来。父亲是有什么顾虑吗?”
还真的有顾虑!
讲事实就是,布面甲制造起来最简单,维护的成本也远低于胸甲或扎甲。
非常要命的事情在于,布面甲的甲片是在布料之下,一旦有士兵偷偷将甲片拆掉,仅从外观是看不出来的。
甲胄是用来保障士兵有更大的存活率,为什么会有士兵偷偷将甲片拆掉?这个问题,问得跟“何不食肉糜”差不多了。
明清时期就经常出现士兵偷偷拆掉布面甲之内甲片的事情,他们将偷偷拆下来的甲片拿去卖钱了。
楼氏要是大肆列装甲胄,由家族来进行提供,等同于明清时期由国家下发。
尽管知道穿在身上能够保命,可是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