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作为被勒索的一方,齐国君臣也要认,甚至要夸楼氏真是懂得把握时机。
返程的队伍肯定会经过鲁国,他们这一次走的是“艾陵”方向的通道。
“鲁人恭顺中带着明显的惊慌,让人看了想笑啊。”国书不会错过嘲笑鲁国的任何机会。
楼令闻言做了一个“哈哈”的举动,只是没有进行搭话。
鲁国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概括起来就是举国陷入惶惶不安的氛围之中。
不单纯是楼令释放出来的信号,最大的原因是季孙行父在“新田”遭到了驱逐。
这一次的驱逐可不是郤氏有谁将季孙行父等人赶得离自家门口远远的,变成晋君周派人明示季孙行父可以回国等候处置了。
闹到那份上,主要是季孙行父每一天都去宫门堵门,后来甚至还每一天都给哭上了。
申包胥哭秦廷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楚国与秦国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两国也是结盟将近两百年的盟友,更因为秦国与晋国属于死敌的关系,不敢坐视楚国真的亡了国。
鲁国跟晋国是什么关系?说难听点的话,没有来自晋国的庇护,鲁国即便不被齐国所攻灭,齐国也能够一再蚕食鲁国的疆土。获得晋国极力庇护的鲁国却是一次次给晋国的霸业捣乱,平时也是能诋毁就诋毁,用忘恩负义这样的定义都是一点没错。
那不是在胡扯!
鲁国对晋国的各种诋毁从春秋中期开始,一直到亡国之前都不消停。
要说什么时候,哪个鲁人对晋国产生“暴击”的话,只能说要等孔夫子遭到三桓的驱逐,晋国的赵氏有意接纳,结果孔夫子逮着赵氏一顿骂,好心当成驴肝肺了,属于是。
只是,赵氏挨骂多少是属于活该,原因在于赵鞅确确实实不怎么喜欢当人,搞得赵氏在列国的名声极差。让赵氏名声变得更差,完全就是后面赵氏出了赵毋恤这么一头牲口了。
当前阶段季孙行父闹出了哭晋廷?别说方式对不对,反正求饶不是那么求的。
更不用说,晋国老早就受够了鲁国的各种恶心,国策变动之后不打算再继续忍耐,肯定是想着要将新仇旧账一块清算啊。
要不是齐国要展开对莱国的军事行动,他们一定会申请加入战队,逮着鲁国就是一顿胖揍。
齐国没有动静,周边的小国却是纷纷行动起来。
怎么回事呢?因为鲁国可不光老是恶心晋国,他们几乎是逮住谁都是一阵恶心,尤其喜欢欺负弱国。
走“艾陵”这一边的路线?附近的国家听说楼氏的迎亲队伍路过,要么是国君派人恭贺再送礼,不然就是附近的贵族前来问候。
也就是成亲的人乃是楼武,换作是楼小白会更为热闹。
说到底,楼武不是嫡出,当前选择要脸的诸侯或贵族,再是巴结也会保持一定的限度。
说得更清楚一点,楼武要是嫡出的话,好歹杞国就能够光明正大的上场,不用暗地里送厚礼,人却是就那么看着。
有没有人说齐国不讲究,过于巴结楼氏呢?指定是有的啊。
只不过,有了韩氏在前,后面也有范氏愿意跟楼氏亲上加亲,诟病齐国巴结楼氏的人,多数就是吃不到嘴里光在冒酸气。
楼氏的接亲队伍在返程期间,有没有鲁人凑上来?肯定是有的嘛。
只不过,楼令一次都没有亲自出面,连孟孙蔑过来都是让楼武出面招待。
正主不出面,懂得都懂了吧?
孟孙蔑比季孙行父更没有胆子,过来之后看楼令不出面,寒暄之后留下礼物直接走人。
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也能够说孟孙蔑更懂得做人,没有想在楼氏喜庆的日子里给人添堵。
在楼氏与齐国的队伍途经鲁国期间,看到了风声鹤唳的一面,也听到了一些对晋国的议论。
楼令听了那些言论,自己进行了总结,概括为:爸爸,再爱我一次!
这一次,喜欢哔哔叨的鲁人,他们反而没有对晋国大肆谩骂,一个个讲得是“礼”与“理”,话里话外就是鲁国做错了,得到教训是应该的事情,只是晋国要悠着点来,可不敢做出太过分的事情。
什么是过分的事情呢?像晋军去了南方一趟,攻克“梅里”又给吴国换了一名国君,便是极其过分的事情。
“他们简直是要怕死了。”国书到了卫国的地界,一路上光看热闹都十分快活。
楼令的情绪比较复杂。
往好听了说,鲁国的多数人都是属于识时务者的俊杰。
往难听了讲,大难临头纷纷想法子躲避,躲不掉就干脆滑跪,举国上下烂到离奇。
“儒家……”楼令都搞不清楚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脉相承,还是某个学派带歪的风气了。
讲道理,周公旦的儒不该是那样。
当然,孔门的儒也不全然是坏的。
孔夫子教了那么多徒弟,一样米养百样人,弟子的过错算在老师头上,谁还敢收学生呢?
若是没有世代富贵的孔门,孔夫子的名声不至于褒贬不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