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楼氏现在掌握的先进技术太多,可以展现出最大威力的地方大体上有两方面,一个是金属技术的领先,另一个是在工具造物上的不断创新。

用宋明时期儒家的定义,楼氏在“奇技淫巧”的道路上狂奔,属于是异端中的异端,逮住就应该捆住沉塘。

是的,宋之前的儒家也排斥创新,可能是没有完全掌握话语权的关系,阻碍技术创新的力量比较弱。

而儒家全面腐朽化,不正是从读书人把控朝堂开始的吗?

那是什么情况?不独独是儒家会那样,其实从学派到个人,一旦唯我独尊都是必然会走向腐朽。

盛极而衰,一直都是那么回事。

楼令有想过搞学派吗?他还真的有想过。

知识呢,楼令都搞不懂自己算起来是哪一个学派,索性也就懂得的知识写出来,想到了什么写什么,有时间就归纳,没时间且让其他人来进行归纳。

现代知识以封建时期的学术百家,到底该是怎么来分类?很多穿越者搞学派,一般是称之为科学。

楼令没有穿越之前,古风的环境之下多一门科学,起初看小说的时候是感觉哪哪哪都不对味,看多了也就渐渐变得习惯。

想过搞学派的楼令后来就发现了,他没有那一份精力。

搞学派不是光有学识就够,还要有足够多的时间。

在庙堂混不可能没有政敌,身居高位再作为学阀之主,其实是拿学术当工具使用,再拿一众门徒当柴薪跟政敌去耗。

历史上的高官,基本都是上面的用法。

所以了,诸夏这边实用科学没有成为主流,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学术被拿来作为党争的工具,压根就没有追求实用。

如果楼令搞学派,不管一开始的用心是什么,只要他身居高位,免不了也是成为那种状况。

而在官本位的诸夏文明,想搞科研又必须在庙堂拥有话语权,直接就是进入死循环了。

单纯的科研人才碰上开明又具备眼光的朝廷,完全有做科研的空间,乃至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换作是没有那种环境?再是天才的人,大概就是过着庸碌无为的一生。

楼氏要是出现学派,不会出现在楼令或楼小白身上,最为有可能是楼令的子嗣或弟子去搞。

好像……,大多数学派就是学术大佬的子弟搞出来,尤其是在老师故去之后才搞。故去的老师当张牌,任由胆子大又有野心的子弟当招牌。

孔门之儒就是那种情况,孔夫子被徒子徒孙高高举起当招牌。有问题的地方是孔夫子的后裔竟然会自己跳出来,操作方面还很离奇。

楼令某天会不会也被举起来当招牌?

哪怕楼令在今天之后不再有所创新,仅仅是他之前提出来的设想和成果,很多学术就根本绕不开了。

想在楼令提出的学术或设想继续前行的人,他们无疑需要一名精神领袖,取决于走那一条道路的人能够走多远多高,来决定楼令的历史地位。

当然存在一个前提,也就是楼令没有成为一国之君,连被追认都不行。

在诸夏这一边,君主的赛道跟其他人不一样,历来不会被混为一谈。也就是不管君主的学术怎么样,评价的是当政时期的国家状况如何,不从学术层面进行评价。

那样没有一点错,君主的主业是治理国家,其它只能算是爱好。

楼令看着年纪大了却精神奕奕的楼鱼,一些回忆涌了出来。

“有时间的话,多去跟黑豚聚一聚。”楼令一直很照顾这两位陪伴自己于微末崛起的堂兄弟。

两人退休之后,获得了自己名下的资产,并且还被委托管理一块封地。

楼令对他们的后裔也是尽力培养,尤其是两人的嫡长子成了楼小白的左膀右臂,未来的前景不可限量。

“黑豚啊?”楼鱼摆了摆手,说道:“我才不特别去找他。”

两人一边闲聊,一边沿着田埂走动。

田野里面有着很多在忙碌的人,他们在松土之后,清理田里面的杂物。

耕作自然是有一个松土的过程,晋国这边的大家族会使用大量的马来拉犁。

事实是,北方的多数国家,他们现在主要用马来拉犁,真没有多少使用牛来拉犁。

当然,更多是人力拉犁。

而北方使用马来拉犁,跟主要是旱田的关系最大。

南方使用牛来拉犁,其实是因为水田居多。

楼令率先点开合格的铁器科技,不止是军事上与其他家族形成代差,各种工具的代差也必然存在,并且因为工具的代价,方便程度比想象中更大。

比如犁这种农具,楼氏犁的主要部件都是铁质,远比全木的犁更加高效。

仅仅是在犁的差距上,楼令不止甩开其它家族一条街,简单的就是一亩田楼氏花费一两个时辰能松土完毕,其它家族可能要搞上三两天。

因为当前的封闭性,所以其他家族还没有见识到自家跟楼氏的差距。

要是他们发现了,会怎么样呢?绝对会有人从道德层面绑架楼氏,明抢则是一定不敢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