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莱国的重要城池已经基本失陷,连带都城“莱”也是稍微抵抗之后,莱国君臣毫不迟疑向东逃窜。
莱国是一个东夷体系的国家,他们近一两百年之内诸夏化,不然之前其实并没有大城,有城池也是城寨的性质。
正因为莱国诸夏化不是那么彻底,他们在尤水以东并未建城,当地却不是没有人烟,存在许许多多半农耕半游牧的部落。
尤水以东的各部落得到莱君的号召,纷纷起兵响应增援,得益于有尤水这一条水系,堪堪将齐军挡在了西岸。
从莱国的现象可以看出一点,从野蛮走向文明确实很容易遭受腐化。
好像也不能那么说?应该论的是人开始追求享受,意志也就很难坚定,更为容易被收买了。
可是要说莱国的贵族容易被收买吧?齐国针对莱国所耗费的时间超过三十年。
齐国自管夷吾各种改革之后,持续地富有下来。他们在跟楚国竞争时期首次使用经济战,看似后面尝到了甜头,懂得金元攻势的威力,后来一再使用。
比如这一次,齐国就是先贿赂晋国的高层,哪怕是对莱国的军事行动将会失去突然性,起码行动得到了晋国高层的默许。
齐国肯定知道只是得到晋国的高层的默许并不保险,问题是他们已经等不及了。
宋国君臣发现了晋国的异常。
一直想要光复霸权的齐国君臣,他们能够没有看出晋国的异常吗?
所谓的异常是什么?简直不要太明显了啊!也就是晋国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迫使郑国割让四分之三的疆域,甚至都直接占领楚国的一片领土。
如果说晋国攻占郑国四分之一疆域是为了惩罚郑国,讲实话就是理由有些恰当。
谁让郑国一直当墙头草呢?这样的缓冲区不要也罢!搞得晋国和楚国一直都想弄死郑国,偏偏碍于对方一再干涉,哪一边都无法弄死郑国。
或者说……,晋国和楚国在之前都无法轻易将郑国弄死,郑国的投降速度又太快,只能是接受郑国是个墙头草的现状。
要说还有哪些国家是晋国和楚国都应该注意的话,一定是齐国和宋国了。
宋国是地理位置的因素,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富有。
事实上,宋国没有实力保住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是晋国一再驰援的话,哪怕楚国无法亡掉宋国,宋国的疆土也要被楚国蚕食大半了。
齐国并不处于中原腹心,甚至是在东边一隅,他们给予晋国和楚国的威胁是国力太强。
很有问题的地方是什么?无论是齐桓公时代,或者是后面的几代齐君治理,齐国一直是经济强而军事弱的现状。
什么?齐国的军事实力竟然很弱?是的,真的是不那么强,与之经济实力非常不匹配。
拿齐桓公时代来说,齐国是纠集了当时的列国才完成对狄人和戎人消灭或驱逐,收买了大量夷人进行归化,真不是单凭齐国一家的武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感受到危机的齐国,他们明知道有比较大的风险,高层的意志形成一致,开始了自己的扩张。
从齐国的果断来看,只能说曾经辉煌过的国家,后人还想着恢复荣光,胆量必然是会有的。
“莒国派使者前往‘新田’,也有使者前来‘曲阜’和过去‘淳于(杞国都城)’。”季孙宿一脸认真地说道:“用意是请我们为莱国主持公道。”
郤杨当然知道莒国派使者前去“新田”的事情,更知道莒国使者不断哭诉齐国的暴行。
在“新田”的晋国君臣对莒国使者为莱国抱不平的反应比较平淡,导致莒国转而向一些事关唇亡齿寒的周边邻国求助。
晋国可以看着齐国表演,东边这一块的国家可不敢。
在齐桓公时代,别看齐国将“一家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好些小国就被齐国所吞并了。
因此,莒国发现晋国干涉的意愿不大,他们又是从东夷体系转为诸夏体系,比谁都要在乎齐国的新动静,不可能坐视莱国灭亡。
如果说莒国已经被周王室体系所接纳,莱国就从未得到过周王室承认的入伙。
简单的理解为,莒国起码加入了联合国,莱国则是没有就行。
然后,莒国有持续向晋国进贡,莱国则是一次都没有。
那样一来,遭到攻打的莒国可以向晋国求援,拿了好处费的晋国再不愿意也要装模作样一番。换成挨打的是莱国,他们并没有让晋国出兵援救的恰当理由。
齐国攻打东夷体系的莱国,有问题吗?论起来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晋国要进行赞赏,再鼓舞其他国家针对异邦展开扩张。这是春秋时期最大的政治正确。
一直到战国时代,几个列装打生打死,面对异族的入侵仍旧会联手,乃至于作为死敌的秦国和赵国,两国的边军针对匈奴或月氏会遥相呼应和支援。
那是怎么回事?谈不上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高度,单纯就是彼此文化体系接近,面对完全不同文化的族裔,知道其威胁程度而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