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知道智罃借兵的事情吗?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
实际上,娇姬主动劝楼令不要借兵给智罃,并且要求由她出面拒绝。
这是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啊?不完全是这样,只能说可以帮的忙会帮,不行就大家谁都别为难谁。
更直接一些,各自有各自的家庭,明确知道是在刁难还敢开那个口,很明摆着就是不地道了。
如果楼氏不顾影响借兵给智氏,甚至帮着智罃完成小宗代大宗的事业,知道产生的影响会有多么大吗?出现的影响绝不会比“曲沃代翼”小哪里去。
简单就是因为楼令坐上了晋国中军将的宝座,所以就该拥有那种影响力。
事实也是那样,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位高权重的人,位高权重的干了什么都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做了好事会激励其余人效仿,干了坏事肯定是拉低整体的道德水平。
补办的流程并不复杂,更多是给中行献子补上排面。
对于这种事情,其他人很乐意配合。
毕竟,谁都有过世的那一天,没有人希望自己过世之后葬礼办得很潦草,缺了该有的人到场。
说难听点,丧礼是办给活人看,生前无比风光,死后的葬礼不到应有的规格,有无数人会认为这个家族变得不行,多得是人会对子孙后代落井下石。
丧礼完全结束之后,哪怕是临近冬季,到来的人也并未马上离开。
不是所有人在“新田”有落脚的地方,多数人平时是待在自家的封地。
因此,不管是婚礼或丧礼,一众人很难得才待在同一个地方,肯定是要趁机社交一番。
地点是荀氏的场地,要论谁被拜访的次数最多,无疑就是楼令了。
众人也懂事,选择在丧礼真正结束才去对楼令进行拜访,要不然就该是同时得罪楼氏与荀氏。
太多的人进行拜访,丰富了楼氏的“认人谱”。
到了现代想获得信息很容易,哪一片地方到底都是些什么人,不特别查都难以掌握详细的资料。
在交通极其不便利的春秋时代,每一次出门社交都有其风险,好多家族的名声也是局限在当地。
楼令不知道有没有人特别将存在什么家族,他们所栖息的地方是在哪个区域,等等的事情记录并归纳在自己的资料库。
根据楼令所知道的情况,一国之君都没有完全掌握国内到底有多少家族。
倒不是说国君不会让人记录,主要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前几代国君册封的封臣,可能过上一代人就已经消失,相隔几代人查都没得查。
那要怎么来保证纳赋人员的数量,会不会总是遗漏了哪个家族?答案是好些小家族真的会遗漏掉,达到一定规模的家族则是没得跑。
拜访楼令的人,他们不会在这种场合提其它事情,纯粹就是混个脸熟。
有什么委屈需要楼令这位中军将来主持公道?另外的时间和地点再说。
“小白今年是去秦地吧?”郤至临离开之前,特地过来问楼令这件事情。
“对。”楼令补了一句:“福也会去‘雍’长住。”
郤至就是来讲福姬的事情:“你我都是男人,不好干涉女人的事情。要是福太矫情,该教训就让阿娇直接出手教训。”
只能说,郤至知道自家的女人都是什么德性,普遍就是比较骄横,经常会搞得夫家很难受。
能不难受吗?郤氏那么强大,鉴于郤氏的门风,娶了郤氏女人的那些男人,他们占理都不敢申诉。
楼令比较无语地说道:“真要是动手,你该跳脚了。”
郤至尴尬地“哈哈”了几声,说道:“总不能真打,可是该惩戒,不能长了她的骄横脾气。”
联姻是用来干嘛的?不就是希望变得更为亲近吗?要是结亲给变得弄成仇家,无疑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几位卿大夫之中,郤氏的叔侄最先走。
于情于理都是楼令要留到最后。
直至楼令向荀氏表达要离开的意思,其他卿大夫已经都走了。
“可以耽误姑祖父一些时间吗?”中行吴得知楼令要走,亲自过来。
什么事情之前不提,轮到楼令提出告辞意愿才过来特别讲?
楼令跟中行吴相差了二十来岁,辈份却是差了两代人。
那么就是,中行吴二十来岁就成了晋国的新军佐,没有赵武十多岁就获得卿位的例子在前,肯定是要让中行吴变成一个靶子。
历史上的赵武几岁获得卿位?关于赵武的出生年份存在争议,一说发生“下宫之难”的时候,他还不到一周岁;另一个说法是他出生于前586年。
不管赵武是出生在“下宫之难”发生的前583年,亦或是前586年,他是在前573年获得卿位。反正就是岁数最大,赵武也是在十四岁获得卿位。
虽说古人早熟,历经巨变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可十四岁也实在是太年轻了。
那是晋景公发现需要维持卿位家族之间的平衡,同时韩厥力挺赵武,栾书在算计郤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