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的派头还挺足。”林泰在心里嘀咕了一句。
等到林卫国联系完,林泰已经将车停好。
不多时,曹子建三人就看到一名面容姣好,穿着职业ol套装的女子从写字楼走了出来。
显然,这女子是认识林卫国的,走到了他的跟前,露出职业性的微笑,恭声道:“林老先生,您好,王老先生让我下来接你们上去。”
随即,在这名女子的带领下,曹子建三人进入了写字楼。
‘叮~~十八楼到了!!’
随着电梯内的机械声音落下,电梯门缓缓打开。
几人出了电梯之后,林泰看着周遭的办公环境,朝着那女工作人员开口道:“这一层不是王老先生专属的办公室吗?我怎么看到好几家公司的广告牌了。”
没等女工作人员做出解释,林卫国便是开口替对方解释道:“大孙子,这是联合办公场所。”
“这里的公共区域,如茶水间,会议室都是大家一起使用的,为的就是分摊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王老先生平时工作就很忙,加上工作室也没几个人,租太大的写字楼实在不划算。”
“林老先生说的没错。”那女工作人员接口道。
“怎么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方便随时跑路才这么安排的呢?”林泰心中暗道。
很快,在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曹子建三人来到了一间办公室前。
随着女工作人员敲响办公室的门,屋内便是传出一道低沉且有力的声音。
“进来。”
女工作人员这就推开办公室的门,示意曹子建等人进去。
一进入办公室,曹子建就看到其内已经有三个人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位坐在实木写字台办公桌前,看着估摸着六十来岁年纪,胸前挂着一副老花眼镜,无论是穿着还是长相都十分儒雅,给人的感觉就是有大学识一般的老者。
不用介绍,曹子建就猜到,这大概率就是林卫国口中的王建新。
在王建新的身后边上,则是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年男子。
还有一人则是坐在王建新的对立面。
此刻,在王建新的手上,正拿着一件黄釉瓷器。
“林先生,来了呀。”王建新朝着进门的林卫国打了个招呼,道:“我这边先给他做个鉴定,你们先去那茶桌边上喝杯茶,稍等片刻。”
“王先生,你先忙,我们不急的。”林卫国笑着回应道。
说完这话的林卫国就准备招呼林泰和曹子建。
只是,他发现,这两人已经伸着脖子,将目光落到了那件瓷器上了。
索性,他也没在开口。
曹子建看到,在王建新手里拿着的是一件通体施黄釉的碗。
经过王建新的一番查看,曹子建还看到在该碗的底部,落得还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黄釉仿的太差,釉面僵滞欠活润,修足太过规矩,底胎和款式同真正雍正官窑落款也有区别,现代新仿雍正款黄釉碗。”
只是几眼,曹子建对该碗便是有了一个准确的判断。
不多时,王建新将手中的这件黄釉碗给放下,朝着面前的那个男子微微摇头道:“李先生,您这碗不到代。”
“王老先生,您再给仔细瞧瞧。”那男子急声道:“我可是按雍正时期柠檬黄釉碗收的呀。”
“满清入主中原的数十年,先后经历了征服南明、收复台省和平定三藩的战争。”王建新缓缓开口道:“直到康熙二十年,整个国家才算全面归于安定。”
“也是这一年,康熙开办了御窑厂,为宫廷大量烧造瓷器,以供陈设赏用。”
“二年后,随着海禁的解除,使得西方工艺制品开始大量涌入国门,其中西洋珐琅器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兴趣。”
“继而,康熙宣布在内廷造办处设立从事画珐琅技术的研究。”
"这时候,像胭脂红、柠檬黄、天蓝等珐琅质色料终于在技术上得到攻克,釉上彩绘的调色盘也因此得到了重新定义。”
“其中当属柠檬黄釉器,最能体现雍正独特的审美趣味,也使之成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一色釉品种。”
“由于它是以氧化锑为主要呈色剂,所以相比起传统的黄釉在颜色上更加鲜明亮黄,釉面也应该更加净柔,厚润而饱满才对。”
“反观你这件,色泽太过生硬,缺乏真正的柠檬黄釉那种成熟、沉稳。”
“还有,真正的雍正官窑柠檬釉,它的胎体会非常的莹润,就跟玉一般。”
“这种莹润的感觉,即便不借助放大镜去看,但凡眼神稍微好一点,就能看到。”
“还有....”
王建新一口气说了很多,这把对古玩完全不懂的林泰给唬得一愣一愣的。
忍不住在曹子建耳边低语道:“曹同学,这老头好像真的有点本事。”
曹子建闻言,没有吭声。
好半晌后。
在王建新的好说歹说之下,那男子才带着自己的藏品离开了办公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