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底部虽然有落款,但落得并不是署年款,而是青花双圈隶书‘玉堂佳器’款。
“玉堂佳器?这款识是什么意思?”林卫国露出疑惑之色。
“这是明代后期至清代早期瓷器上的吉言赞颂款。”曹子建答道:“主要用于表达器物珍贵性和吉祥寓意的,盛行于顺治、康熙时期,到了雍正后这种款就不再使用了。”
“所以,这是清早期的瓷盘?”林卫国恍然道。
“对。”曹子建点头。
“什么价格呢?”林卫国问道。
“十五万。”曹子建答道。
“怎么民窑也这么贵?”林卫国眉头一皱。
“首先,这个盘子器型够大。”曹子建解释道:“虽为民窑,但此盘釉面光洁亮丽,胎体坚实、画工精细,釉质温润,青花发色典雅。”
“算得上是顺治青花瓷典型代表,具有较高艺术与历史价值。”
林卫国‘哦’了一声,要求道:“小建,你能不能拿件顺治官窑青花过来?我想比对一下,看看官窑和民窑之间的区别大不大。”
“这.....”曹子建面露为难之色道:“老爷子,您有点难为我了。”
“店里没有顺治官窑?”林卫国开口道。
“不仅我店里没有,大多数的博物馆也都没有。”曹子建点头道:“因为顺治那会,属于清政权初立之际,各地战争尚未平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生产,在晚明时就已趋衰落,清初那会更加颓败不堪,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虽然说,清代提出创建御窑厂的时间是顺治十一年,但真正创立,是康熙十九年。”
“《饮流斋说瓷》中就有记载:“顺治仅一度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品极少....”
“少?那岂不是说,顺治官窑的价格都极高?”林泰开口道。
“虽然说,物以稀为贵,但瓷器还要讲究当时的制瓷工艺。”曹子建开口道:“顺治时期的瓷器,大部分遗存明代粗率、稚拙的制瓷风格,在工艺上,远不及清三代时期的官窑瓷。”
“所以,同样是精品瓷,在价值上,跟清三代的精品瓷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小建,我发现,搁你这买古玩,还能学到不少知识呢。”林卫国笑道:“所以说,这件瓷器,倘若我买回去摆在家里,如果让一些稍微对瓷器有了解的人看到,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挑的不够好?”
“老爷子,别人觉得你挑得好不好,除了跟你入手的是什么瓷器以外,还跟你花费的金钱有很大的关系。”曹子建开口道。
“倘若你花了500万,买到的只是一件清三代的官窑普品,别人也会说你眼光不行。”
“倘若你花了5万,就买到一件清三代的官窑普品,哪怕那官窑的纹饰不尽如人意,但你花的钱少呀,就能弥补这一点。”
“同理,这虽然是顺治民窑,但器型如此之大,一改明代风格,清雅脱俗,绘画工丽隽秀,只用十五万,他们只会说你捡漏了。”
“那成,这件我也要了。”林卫国应道。
最后的最后,林卫国一共在随缘居入手了八件瓷器,花了一百四十一万。
本来还想着继续入手几件的,但发现,再买的话,有些不好带回去,也只能暂时作罢。
曹子建想着,今儿对方让自己都开张了,加上林泰和林卫国也算是远道而来,如果不请人家吃个晚饭,有点说不过去。
当即,曹子建招呼了一声:“林老爷子,林泰,我带你们尝尝咸阳的特色美食吧。”
“行。”林泰和林卫国都没拒绝。
曹子建这就让林卫国将购买的瓷器先放到自己店里,而后开车带着两人来到了秦皇食府。
毕竟这里的菜品在曹子建看来还是不错的。
由于正值饭点,店内的客人还挺多的。
包间是没有了,最后三人选了个大堂的位置坐下。
点了本店的几道特色菜,便是吃了起来。
只是相比起曹子建和林泰的大快朵颐,林卫国只是浅尝了几口。
倒不是这些菜不合他的口味,而是年纪大了,胃口变小了。
曹子建作为‘地主’,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对方一个人坐在那看自己和林泰吃,于是跟林卫国闲聊了起来。
“老爷子,你之前对于古玩也没啥研究,为什么突然要选择收藏古玩呢?”曹子建问道。
他知道,像林卫国这样的老年人选择进入古玩这一行的原因,无外乎几个。
要么有恋旧情节,想着通过古玩找到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
要么就是生活太单调,想找些兴趣爱好,通过收藏和研究古董来打发时间。
要么就是想感受一下华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这话说起来就话长了。”林卫国开口道:“我记得半年前吧,我一老友过七十岁大寿。”
“当时,他的亲朋好友在寿宴上给他送了很多贺寿之礼。”
“第二天,他就邀请我们其他老友聚在一起,分享他收到的贺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