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悬疑 > 奇异乡村 > 第282章 高坡故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夏晚晴穿梭于各个村寨之间,与村民们深入交流。她倾听着他们的故事,观察着他们的生活,收集着关于高坡苗族文化、习俗、经济等各方面的信息。然而,调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日,夏晚晴在一个村寨中遇到了几位所谓的学者。他们手持相机,在村寨里大声喧哗,对着村民进行着看似专业的采访。出于好奇,夏晚晴驻足观察。只见他们提出的问题十分肤浅,诸如“你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你们过节都做些什么”,而且当村民回答稍有偏差时,他们便立刻打断,引导村民按照自己预设的答案回答。

夏晚晴心中涌起一股愤怒,她深知这种采访方式根本无法真正了解高坡的文化内涵,不过是浮于表面的作秀。她上前制止道:“你们这样的采访毫无意义,是对村民的不尊重,也是对学术的亵渎。”那些人却不屑地瞥了她一眼:“你懂什么,我们这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赶时间呢。”夏晚晴义正言辞地反驳:“人类学研究需要的是深入、真实的观察与交流,而不是这种走马观花、预设答案的虚假调研。”双方各执一词,不欢而散。

这次经历让夏晚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类学田野作业与那些流于形式的社会调查有着天壤之别。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秉持严谨的态度,将高坡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价值。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夏晚晴逐渐将目光聚焦到高坡的贫困问题上。她走遍了高坡的每一座山头、每一个村寨,与数百位村民和干部促膝长谈,试图探寻贫困背后的根源。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资料查阅,她发现高坡的贫困现状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从1957年起,高坡大规模砍伐森林,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当时大炼钢铁的国家号召,另一方面则是盲目开垦“良田”。然而,高坡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山高坡陡、风急雾大,石灰岩地貌导致水源匮乏,新开垦的万亩梯田收成寥寥,却换来森林资源的枯竭,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曾经支撑苗民生活的传统狩猎、采集产业也因森林消失而中断,村民们陷入了“因贫毁林,因林致贫”的恶性循环。

更让夏晚晴感到痛心的是,外界对高坡的贫困状况似乎漠不关心。许多所谓的学者、游客,来到高坡只是为了欣赏所谓的“原生态景观”,对村民们的生活困境视而不见。当地政府虽从1982年起就安排多个局级单位对高坡实施扶贫行动,但二十年过去了,高坡的贫困依旧如顽疾般难以根除。是政策执行不力,还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这一系列问题在夏晚晴的脑海中盘旋,她深知,自己的调研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寻找改变高坡命运的良方。

在这段艰难的调研过程中,夏晚晴也曾感到迷茫与疲惫。无数个夜晚,她独自坐在窗前,看着高坡宁静的夜空,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担忧。但每当想起村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她又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她知道,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要用自己的所学,为高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不知不觉,夏晚晴在高坡的调研已近尾声。整理着厚厚的调研笔记,她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这里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张质朴的脸庞、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

离别那天,村民们纷纷前来送行。他们带着自家腌制的腊肉、亲手编织的苗绣,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一位苗族老奶奶拉着夏晚晴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姑娘,谢谢你来看我们,以后常来。”夏晚晴眼眶泛红,点头应下。

坐在返程的车上,夏晚晴回望渐渐远去的高坡,心中已然有了新的打算。回到都市后,她将全身心投入到调研成果的整理与撰写中,通过学术报告、论文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高坡的真实情况。她还计划联系更多的公益组织、社会力量,为高坡的生态修复、经济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