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没想到这老手艺,还能跟上新潮流。”岩老爹看着打包好的红糖,笑得合不拢嘴。

他的儿子从外地打工回来,看到糖坊的生意这么好,也留了下来帮忙。“爹,以前总觉得熬糖又累又赚不到钱,现在才知道,这口甜是咱寨里的宝贝。”

岩老爹看着儿子学着烧火、搅糖汁,想起自己年轻时跟着父亲学熬糖的光景,眼里的笑意更浓了:“这宝贝不是钱,是手艺,是咱傣族祖辈传下来的法子。”

春节前,糖坊格外忙,要赶制“年糖”,供寨里人过年用。岩老爹教玉罕做“红糖粑粑”——把红糖块融成浆,包进糯米粉里蒸熟,咬一口,糖浆流出来,烫得人直哈气,却舍不得松口。玉罕学得认真,包的粑粑个个饱满,甜得恰到好处。

“这糖粑粑啊,甜在嘴里,暖在心里,”岩老爹看着寨里人来领年糖,“一家人围着吃,日子就过得有滋有味。”

有游客来寨里旅游,特地来糖坊体验熬糖。岩老爹教他们碾甘蔗、撇糖沫,玉罕则给他们讲红糖的好处——女人喝了补气血,老人喝了暖身子,孩子吃了长力气。游客们亲手熬出红糖,捧着还温热的糖块,说这是“最有温度的甜味”。

澜沧江的水静静流淌,带着甘蔗的清甜和糖坊的烟火气,流向远方。老糖坊的石碾还在转,柴火还在烧,岩老爹和玉罕搅动糖汁的身影,在蒸汽里若隐若现,像一幅温暖的画。而那些带着糖霜的红糖块,装在竹篮里,走进了千家万户,把一份来自滇南村寨的甜蜜,留在了每一个品尝它的人心里,久久不散。

您对这个关于老糖坊和传统红糖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