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看着师傅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原本零散的木料,渐渐变成了一个方正的箱子,樟香弥漫在木坊里,好闻得让人想多吸几口。“师傅,这箱子真好看。”
“好看是其次,结实、实用才是根本,”周木匠用砂纸打磨箱子的边角,磨得圆润光滑,“木活是给人用的,得让人用着顺手、放心。”
樟木箱做好那天,张大爷来取,摸着光滑的箱面,闻着浓郁的樟香,笑得合不拢嘴:“比城里买的铁皮箱好多了,这才是嫁妆该有的样子。”
从那以后,阿木学木活更用心了。他跟着周木匠学做椅子——椅腿要做成八字形,才稳当;椅背要弧度合适,靠着才舒服;还学做木盆——用整块木头挖空,边缘要打磨光滑,不漏水;甚至学做简单的木雕,在木箱的盖子上刻些花草,刀法虽生涩,却带着股拙趣。
有天,城里来了个做民宿的老板,看到周木匠做的樟木箱,说想批量定制一批木家具,放在民宿里。“周师傅,您这手艺做的家具太有味道了,带着股木头的本真,城里人肯定喜欢。”
周木匠有点犹豫:“我这小作坊,做不了太多。”
“我帮您雇几个村民来学,”老板笑着说,“您教他们手艺,我来订货,保证不偷工减料。”
阿木也劝他:“师傅,这样更多人就能用到您做的木活了。”
周木匠点了点头:“行,但得说好,木料必须用咱山里的硬木,榫卯结构不能改,少一道工序,家具就不结实。”
民宿老板请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来学木活,周木匠手把手地教他们刨木、凿眼、做榫卯。阿木则帮着画样、打磨,成了师傅的得力助手。他们做的木桌、木椅、木柜,摆进民宿,果然很受欢迎,很多客人说“这家具摸着有温度,不像机器做的那么冰冷”。
周木匠的儿子在城里开了家木艺店,听说父亲的手艺火了,也回来取经,想把父亲做的木活放到店里卖。“爹,以前总觉得做木活太辛苦,不如做生意挣钱,现在才知道,这木头上的年轮里,藏着咱的根。”
周木匠看着儿子摸着樟木箱上的木纹,眼里的笑意更浓了:“这根扎在木头上,也扎在心里,踏实。”
秋分时节,木艺村办了个“木艺节”,周木匠的老木坊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游客们学着刨木、凿眼,看着周木匠演示榫卯结构,当他们亲手把两块木板用榫卯拼在一起时,都忍不住欢呼。
有游客问周木匠,做木活的秘诀是什么。他拿起一把刨子,在一块木头上推了一下,刨花卷着落下,露出光滑的木面。“没啥秘诀,就是木料要好,手艺要精,心思要实。你对木头好,木头就对你好,做出的东西就结实耐用,就这么简单。”
天目山的风吹过木艺村,带着松木的清香和刨花的微甜,飘得很远。老木坊的刨床依旧在响,周木匠和阿木刨木的身影,在晨光里拉得很长,像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而那些带着年轮的木家具,带着山野的质朴和手艺人的温度,走进了千家万户,把一份时光的厚重,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您对这个关于老木坊和传统木工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