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被写在遗诏上顾命大臣共有三位, 一位是掌管御书房贺潜植,其人文名很盛,标准世家出身, 一身才华也是可圈可点, 文章诗词传世不多, 但所传必是佳品, 可谓是清流代表, 或可成为偶像派。

另一位是掌管半数兵马大将军霍庸, 其人正在壮,是先帝提拔起来, 也可算是武将世家出身, 其父也曾在他这个职位上发光发热, 这么说吧,要不是他爷爷太过疲软,可能这个职位会被他们祖孙三代人垄断。

其人略有几分桀骜, 少成名嘛, 现在也还在壮时期, 可见同期多少优秀子弟都被压在他盛名之下。

文有贺潜植,武有霍庸, 一文一武都是领头那个,搞事情基本格局就具备了, 剩下一个就是名声有些薄弱, 却是政事堂一把好手杜仁和, 这位外号“杜相”, 是标准实派。

如果说贺潜植只是名声好,人拥护,但真正做事情上还有几分欠缺, 无法把政策落实底,如同口头虚言一样缥缈,那么杜仁和就是真正干实事那个政、治家,他是一步步从小官升上来堂官,其验比贺潜植丰富多了,更有实干家水平,算上是处事沉稳又圆滑那种人。

先帝曾不止一次夸赞过杜仁和水平,“可堪为相”,只不过,本朝没有丞相或者相职位罢了。

说起本朝制度,还要“感谢”历史上若干昏君代表,摄政王没有了,太后专政没有了,军马令天下没有了,连丞相持都没有了… …原随景知道了那个大秘密之后,再看本朝制度,就要为先帝叫一声辛苦了,竟还能保下一个持有全半数兵马大将军来,着实是不容易了。

这还要多亏之前先帝孜孜不倦地表示他霍庸信任,什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类,其实都是在给自己儿子当昏君铺垫啊!

——看见没有,他(霍庸)已有了半数兵马,你再推一把,他就能上位了啊!你爹我那么信任他,他当上皇帝之后,就是为了表示感恩,应该也不会杀了你,这就是保命新君啊!

这样话,再看剩下两个,原随景觉自己能从原主那废成渣脑袋之中找出这两个名字,应该也不是什么偶。

感谢先帝英明神武,竟能够如此潜移默化,草蛇灰线。

其他两位登上皇位机会也是半斤八两,一个是文人领袖一般金字招牌,另一个则是拥有广泛官员基础实干派,哪一个似乎离皇位都只差一个名正言顺机会。

好啊,妙啊!

“顾命大臣?”

顾名思义,不会有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哪怕看起来雄壮些霍庸,也是个粗中有细,瞬间明白这是怎样权柄。

“是啊,怎么样,你们是不是就此升官了?”

原随景笑眯眯地,好像谁家来报喜讨赏小厮一样,天真让人不忍直视。

三位大臣,贺潜植有几分清高傲气,中男人却还如翠竹一样潇洒俊逸,留了胡须却也只见风流倜傥,不显迈颓丧,他眯着,有几分斟酌之意地打量着这份过于简单遗诏,先帝手笔,嗯,应该无错,新旧上,应该也没什么问题,估摸着纸张墨色时间,应该是什么时候留呢?

杜仁和笑像是一个弥勒佛,有些胖肚子并不臃肿,反而有几分威风,他宽和地说:“这是先帝我器重,不升也升。”

他这话说很有水平,像是在说“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你觉我们是升官了,我们就是升官了,你觉不是就不是。

和稀泥一样,却让另外两人瞬间明白了他意思,甭管遗诏真假,事情已成局,顾命大臣,不能推辞了。

霍庸更是没什么意见,就凭着先帝他霍家信任,连续两任大将军都从他家出,这可不是什么普通将军,而是掌管了全一半兵马,换句话说,皇帝掌握那些都没他多,还远在边疆,这样情况下,他权可而知,这样大信任,他是必要用忠心来还。

贺潜植余光见霍庸默认,便也微笑起来:“既如此,陛下早日歇息,明日登基大典,务必不能出错,要让先帝安心才好。”

他思忖着,可能先帝就是知道自己儿子什么样,不那么放心,这才要多一个前所未有顾命大臣,“顾命”,这个词,用好啊!正该是他们用命时候。

三个大臣退去,原随景软在椅子上,化作一滩泥水一般无,三个人都挺忠心啊,以他阅人光,他们哪一个都不是藏奸之人,要让他们起点儿不臣之念,任重而道远。

首先,第一步,该出错了。

登基大典流程没有错,原随景除了喊累喊晒,表现出一些不耐烦之外,没有任大动作,顺顺当当完成了一次不那么丢脸登基大典,就是在大臣们向他汇报事情时候打了个哈欠,只差当场睡着表示懒政。

“众卿家,有事只管找三位顾命大臣,哦,了,你们还不知道顾命大臣是谁吧,那个谁,把我父皇遗诏读一读,让大家都知道一下,以后政事只管找三位顾命大臣,不要来烦我。”

朝堂之上,坐在龙椅上翘着腿原随景就像是在逛花园子,满是随意和漫不心,说话间,也不叫官职,也不叫人命,只把手来回比划着,目光还睃巡了一下,似乎大家朝服差别不大,让他无法分辨谁是谁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