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末之虎 > 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李啸让兴中镇主将田威,领着兴中镇乙营兵马留守登州,自已则与兴中镇副将刘国能一起,亲统唐军兴中镇甲营兵马,以及装备了70门重型龙击炮的火炮哨,2000人火铳手,还另外带有1000人的玄虎重骑,1000人的飞鹞子,1000人的横行哨,分乘40多艘大中型舰只,浩浩荡荡一路北去。

海天一色,浪涌涛起,伫立在指挥舰升龙号上的李啸,心头十分激动。

他忽地想起,在这个时代出生金州的他,自崇祯六年离开金州后,自今已有七年了,终于能以征服者的姿态得返故乡,何其快哉!

李啸又想起,自已的出生地靠山屯,那些被清军杀光的乡亲们,以及自已惨死的母亲与未过门的媳妇,还有那与自已一道杀敌却命丧盘龙山的猎户肖大全与肖二,这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他心头不断涌现,让李啸一时无尽感慨。

各位乡亲,李啸现在,终于回来了,终于有机会,来给你们报仇了!

李啸将拳头一把攥紧,坚毅的脸庞上,骤然闪过一道狰狞之色。

此时,已是农历五月底,一路北行的舰队,乘着浩荡南风,不过两天的功夫,金州的海岸,有如从海天之间冒出的一条黑线,隐隐可见。

由于李啸安全司人员的暗中行动,早已得到情报的沈志祥王庭瑞等人,已然率全体水师远避皮岛,放任李啸水师自由通行,不敢有半点阻拦。

日头偏西之际,李啸的全体舰只愈发驶近,终于可以看到,远处旅顺城,那灰蒙蒙的模糊影子。

“全军听令,全体舰队直驶入旅顺口。舰队靠岸后,全体军兵,在旅顺口登陆下船!”李啸凛然下令。

“在下遵令!”

旅顺口,原名狮子口,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二将率军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至今。

这旅顺口,乃是天然深水良港,是金州最大的港口,极利于李啸那些大型的水师船只停泊,故李啸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此登陆。

从旅顺口上岸后,往西径行不过数里,便是旅顺城。

当年,明军从旅顺口上岸后,便在这里,建造了周长六里的旅顺城,历两百余年,扩建到周长八里有余。

对于明朝来说,这旅顺城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南接登莱海防,西卫京津门户,东联外援朝鲜,北防崛起的的清朝。实在是一处极为要紧的要冲咽喉之地。从某种意义来说,对明朝来说,能否守卫住旅顺,乃是关系到朝廷的兴衰的根本。

只可叹,在真实历史上,这金州旅顺,于崇祯六年七月,最终沦陷于清军之手。

当年,皇太极令镶红旗固山额真岳讬和正蓝旗主德格类共率1万后金军精锐,汇同孔有德、耿仲明的1万多人投降部队,从陆海两路合力进攻金州。

见清军来势凶猛,东江镇总兵黄龙,遂率全部守军奋勇击敌,经过一番血火恶战,终因“火药矢石俱尽”,后继无援,致遭败绩。

在万分危急中,他料定旅顺已难固守,便派部将谭应华携带总兵官的印信跨海去山东,并在遗书中写下“生前不爱五尺躯,死后惟有三尺剑”的千古名句。

诸事安排完毕后,崇祯六年七月七日,黄龙与其长子黄策亲自上阵杀敌,双双身被重创而亡。随后,部下骁将李惟鸾、以及项作临、樊化龙、张大禄、尚可义等黄龙下属部将,均在血战中阵亡。城破之日,清军在旅顺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旅顺男女老幼5302人都成为后金大军的俘虏。

在李啸舰队,朝着旅顺口靠近驶来之际,那些懒懒散散的沿海防堡的清军,才终于惊愕地发现,从苍茫无垠的大海上,竟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型明军船队前来。

凄厉的天鹅号声,高亢地响起。明军入袭的警报,迅速地传到了正在旅顺城中。

而此时,旅顺城中的守将完颜叶臣,正在举行一场宴会。

完颜叶臣,是一名为满清征战多年的著名将领,姓完颜氏。世居兆佳,后隶满洲镶黄旗。自后金天命四年(1619),从老奴攻打明朝铁岭的蒙古宰赛援军以来,历经大小战阵不计其数。崇祯六年攻打金州时,他就作为岳讬的部下,为后金军顺利攻下金州,立下了赫赫功劳。

而在攻下金州后,清军主力撤回,只留下时为三等子爵的完颜叶臣,率领其部,长驻旅顺。

随后,完颜叶臣继续为清廷东征西杀,并曾多次入关侵明,到现在,完颜叶臣已升为固山额真,率领着镶黄旗3000兵马,驻守在金州一带。而整个金州,除了散布在金县、青泥洼,木场驿等处的满洲清军1000余人外,驻于重镇旅顺的满洲清军,则有近2000人。

除此之外,在旅顺城中,还有智顺王尚可喜部下,时为副总兵的许尔显的汉军2000人,整个旅顺城的布防兵力,达到了近4000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