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末之虎 > 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祯大葬,太子登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祯大葬,太子登基

这些事情,李啸虽身为唐王,但他依然刻意遵从了这些所谓的礼制,为军民百姓们,充分展示了一名朝廷驸马的礼节与忠义。

三过后,守灵完毕,开始正式准备安葬工作,此时,济南北面的帝陵以及永王的王陵,皆已日夜赶工并简单装修完毕,可以把崇祯与永王一齐安葬了。

这时,济南内外的大寺观,都已经接令,开始鸣敲往送登仙的钟号。按礼制要求,各寺观的钟必须敲击三万下,为死去的皇帝“造福冥直。与此同时,济南城内,禁屠宰十三日,以示平和送灵,不造杀业。

与此同时,由陈子龙代为撰写的皇帝送诏,由仪式主持者唐王李忠啸亲为诵读,并要在诵读后,大量印发,向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百官,传达皇帝去世的哀信与新皇登基的信息。这份送诏,相当于对崇祯皇帝一生的简要评价,可谓在大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先帝年少聪敏,仰承丕绪,继往开来,嗣登大宝十有六年,敬勤民,敦孝致理,夙夜兢兢,惟上负先帝付托是惧,然流寇荼毒,构陷京城,先帝亲率宫人,死战殉国,节烈千秋,万古遗芳,更况继统得人,更复何憾!……”

“……皇太子慈烺聪明仁孝,至性成,宜即皇帝位,其务守祖宗成法,进学修德,任贤使能,节用爱人,毋骄毋怠,其唯是嘱……”

接着,李啸开始在送诏中,宣读一些基本的礼仪规则。

“……微臣李啸,诚惶诚恐,愿申外文武群臣其同心辅佐,以共保大明宗社万万年之业。……”

“……丧礼悉遵先帝遗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祭用素羞,毋禁音乐嫁娶,然国家之大,不可一日无君,望嗣君以继承为重,敕礼部择日,立即登基,毋得固违。宗室亲王藩屏是寄,不可辄离本国,各处镇守总兵巡抚等官及都布按三司官员,严固封疆,安抚军民,不许擅离职守,严防生乱,诏谕下咸使闻知。……”

接下来,在将崇祯与永王正式下葬后,大殓,成服。

“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缵而承之,不可蹔阙。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在汉唐之际,若皇帝去世,太子也是要守丧三年的。后来有大臣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便有了以日易月,太子只守丧三十六。后来又有了三日而听政,二十七日而释服的新制,自此明朝初年,一直沿用至今。

安葬完皇帝后,要开始给皇帝上庙号谥号,这种做法,算是给每位皇帝的盖棺定论。

谥号一般是得大行皇帝下葬之后再南郊请谥,不过却也需要提前议定好。

李啸给过仔细思虑,还是决定,如真实历史上那样,给崇祯上的庙号为思宗,尊谥为:绍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揆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这个庙号其实,不算好,甚至充满了悲凉的意味。

按谥法解,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谋虑不衍曰思。很明显,崇祯谥号的这个思字,这几种思字的意思,都有掺杂在里面。

李啸之所以还是打算,给崇祯起了与历史上一模一样的庙号与谥号,实在是在这个他穿越过来的世界里,大明王朝的运势,与崇祯自身的最终悲剧命运,基本与历史相差无几,故他认为,取这样的庙号谥号,一是尊重历史,二是可以激励新皇。

皇帝正式下葬,议定了庙号、谥号,崇祯的一生算是盖棺定论了,大明朝的历史又可以掀过一页,开始新的篇章。

按制,新皇帝只需守丧二十七便释服,不过后宫妃嫔得守丧三年。而百官以日易月守三月之丧,下军民,则只需要守三日之丧。

接下来,皇太子朱慈烺的正式登基,也由李啸来一手操办。

毕竟,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故李啸决定,在十之后,就在济南城的南门外,举行新皇的登基大典。

而在登基之前,有些礼制上的仪式,也还必须要尽快走完。

唐王李啸,首先按仪制,向朱慈烺上了劝进仪注,表上写道,希望太子以家国社稷以下苍生为重,早日即位,随后济南城中的一众官员,也分别上燎基仪注。

这样的仪式,称为劝进。

而皇太子朱慈烺,在接到了众臣的《劝进表》后,也按礼仪作了谕答,当然这谕答也不必由他亲笔撰写,而是早已由陈子龙代为写好,大概内容为:“……览所进笺,具见卿等忧国至意,顾于哀痛之切,维统之事,岂忍遽闻,所请不准。……”

这边推脱,那边再劝,故这样的劝进,在三劝三辞后,朱慈烺才故作为难地加以勉强答应,至此,劝进最终宣告成功。

这种劝进程式,虽空洞无物,又虚伪至极,却必须得一丝不苟地进行,以合礼法。这场早已指定了节目内容的表演,所有人都要故作投入地表演到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