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那龙华民来了。”
李恩上前拜道。
“哦,快请。”
朱翊钧正在疑惑卢飏说的是否是真的,此时见龙华民来了,便赶紧宣其上殿。
龙华民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万历二十五年到达大明澳门,后来便在广东一带传教,万历三十七年到达北京,次年,大明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病逝,龙华民成了继任者,这些年便一直在京师附近传教。
龙华民与他的前任利玛窦一样,为了传教方便,说明朝官话,穿儒生衣衫,带四方平定巾,若是从后面看,妥妥的大明儒生。
但是若从前面看,那高鼻梁深眼眶蓝眼睛便出卖了他。
此时的大明不光保持天朝上国的架子,而且百姓也非常具有文化自信,即使龙华民除了长相与大明士大夫有差别,生活习俗已经尽量汉化,但大明百姓却并不买账。
特别是大明的普通百姓对于这类长着异相的传教士并不热衷,而那些大明的儒生士大夫接触他们大多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异国见闻,所以这个异族人的传教事业也并不太好。
今日听说大明的皇帝陛下要召见他,接到消息便急匆匆的跟着王承恩这个小太监来了,龙华民个子高腿长,路上跑的甚至比王承恩还快,直接把王承恩落到了后面。
可等到了大明门后,那侍卫自然拦住了他,他这才想起那小太监还在后面,没有那小太监带他,他自然进不去皇城。
龙华民只得在宫门前等了一会儿王承恩,验明正身,这才进得宫城,在王承恩的带领下,一路来到乾清宫。
此时进到乾清宫中,跪拜行礼后,卢飏依然能在他额头上看见汗珠。
这时恰是初春季节,天气还是有些冷的,但龙华民跑的却是大汗淋漓。
“起来回话。”
此时万历皇帝端坐在御案之后,刘宗周带着卢飏侍立一旁,因为明朝多年前刚在朝鲜打了倭寇,在周边藩属国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所以每年来进贡的藩属国也不少。
因为常有对藩属国的事物,所以明朝皇帝还是很重视外交礼仪的,即使是这样一次简单的召见,鸿胪寺的官员也被万历皇帝一起招来了。
龙华民闻言,学着大明朝臣的礼仪侍立堂下,自从龙华民接任利玛窦成了大明耶稣会的会长,万历皇帝也接见过他几次,所以觐见礼仪什么的比卢飏还要精通。
“朕且问你,这份万国坤舆图你可了解?”
龙华民抬头看了看那张地图,心里皱了一下眉,这份地图是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的,距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随着大航海的继续推进,上面的一些地理位置略有偏差。
不过龙华民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说你这地图有些过时了,那样会让大明的皇帝陛下没面子的。
“回陛下,外使了解。”
龙华民是耶稣会派往大明的使者,所以自称外使。
朱翊钧随后便给龙华民将卢飏之前说的三种农作物简单叙述了一遍,接着又问道:“海外可真的有这三种作物?”
龙华民闻言吃了一惊,对于这三种作物,据他所知,也刚刚传到欧洲不久,而且因为他近二十年一直在大明传教,那实物他也只见过一两次,是当年他在广东那边传教的时候,有西班牙的商船路过澳门,他见到的。
此外,每次耶稣会给他的书信里也提到了这些高产的农作物,着实也令他非常惊奇。
此时他听到大明皇帝说起这几种作物,甚至比他还要熟悉,不觉震惊连连。
见龙华民许久未曾答话,一旁的李恩便上前提醒道:“龙外使,这几种作物你知道否?”
龙华民闻言一怔,接着便道:“那海外确有此物,不过是从这个地方传来的。”
龙华民说着,用手指了指地图上美洲的地方,与之前卢飏说的不谋而合。
朱翊钧闻言大喜,这说明卢飏说的是真的。
“那产量如何?”
朱翊钧接着问道。
“产量的话,据说那玉米与小麦产量差不许多,那土豆和番薯要比小麦高产的多,赶上好年节,产量多一倍不止,不过因为外使这些年一直在大明传教,所以这些都是耶稣会的书信中说的,外使并没有验证。”
虽然龙华民的话说的滴水不漏,但有这些话便已经足够了。
“哈哈,果不其然,果不其然。”
朱翊钧面露喜色,随后又问龙华民:“外使,不知可有这些作物的种子?”
自龙华民接任大明耶稣会会长之后,这还是大明皇帝第一次主动向他要东西,因为大明确实疆域辽阔富饶,且番邦又多,对于之前龙华民的进贡,大明皇室并不太过看中。
但是龙华民高兴之余,却也犯了难,因为他没有种子。
“回陛下,外使现在没有种子,不过外使可以向耶稣会写信,让他们给陛下带一些来。”
龙华民尽量把话说的圆满一些,好取得大明皇帝的好感,从而让他的传教大业更加方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