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我在大唐能签到 > 第783章 捷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万余伤病,最终能再次上战场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也就是说,光是这一战,就减员了进三万人。

林轩心情非常沉重,他并不像其他人一样见惯了生死。

到目前为止,他一共也就经历过两次战争而已。

偷袭木昆部落的战斗并不久,骁勇卫损失也不大。

而这次骁勇卫阵亡过半,剩下的也几乎人人带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他们的家人还在等着他们回去,而最终他们可能连尸体和骨灰都等不到。

“好了!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今日我们幸运活了下来,来日战死的可能就是我们。”程咬金环顾四周,说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完成他们的心愿,荡平草原,护大唐边境百年安宁!”

“荡平草原,护大唐边境百年安宁!”

“荡平草原,护大唐边境百年安宁!”

众将起身,齐声高喝。

…………

“捷报!捷报!”

傍晚时分,一队驿卒快马来到了长安城。

守卫城门的士卒,看到他们身后的旗帜,连忙让开了道路。

驿卒纵马进入长安城后,一路高喝,直奔皇宫。

沿途的百姓纷纷让路,脸上露出了喜色。

他们许多人家里都有人从军,捷报就是前方将士打了胜仗,也意味着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有很大的可能活着回来。

“这捷报应该是北疆的吧?”

“除了北疆,此时大唐哪里还在打仗?而且这些信使是从北门进入的,不是北疆战报还能是哪里的?”

在长安百姓议论纷纷的时候,驿卒的战报已经送到了李世民手里。

李世民虽然知道是捷报,打开战报的时候,手已经有些颤抖。

虽然胜利了,但是大胜和惨胜代表的意义却不同。

“好,知节不愧是朕的福将!”李世民看完以后高兴的说道。

这份战报是关于程咬金偷袭木昆部落的战报。

虽然只是灭掉一个两万多人的部落,但是自生损失非常小,加上这是大军进入草原的第一战,意义特殊。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待游牧民族大多采取守势。

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建造了万里长城。

刘邦白马之围甚至差点把小命都丢掉了。

到后面的五胡乱华,再到渭水之盟,千百年间,游牧民族让中原王朝多少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吃过亏。

当然了,并不是说中原王朝一直被动挨打,事实上,认真算起来,在和游牧民族大规模的战争中,中原王朝实际是胜的较多的一方。

胜利是胜利了,但是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获得的好处并不多,相反对国力消耗非常大。

毕竟大多数战争,游牧民族都是主动的一方。

这样一来,中原王朝虽然胜利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换来的也只是短暂的安宁,而等游牧民族恢复元气,又会卷土重来。

不是中原王朝不想主动攻击,游牧民族全是骑兵,中原王朝缺少战马,一旦没有了城池之利,先天上就会吃亏。

汉武帝为什么能和秦始皇比肩,就是因为其多次主动征讨匈奴,把匈奴赶到了漠北。

然而汉武帝能有其功,得益于汉初就开始的养马制度。

事实上,从秦朝开始朝廷就颁布了养马的制度。

到了汉朝,萧何在其基础上又加以完善,等到了汉武帝时期,经历几代帝王的积累,汉朝拥有的马匹数量大增,这才是汉武帝时期能够多次征讨匈奴的根本。

很多人把功劳算在汉武帝和霍去病卫青的头上。

他们作为发起人和执行人,确实有很大的功劳。

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的,要是没有汉朝的养马制度和几代帝王的坚持,难不成你让卫青霍去病领着步兵去追人家骑兵么?

156n.

然而汉武帝虽然把匈奴赶到了漠北,但是也把大汉的国力消耗一空,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

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打下了草原并不能占领,从长期角度来说,是能缓和边境的压力,赢的和平。

但是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只是空耗国力,并没有实际意义。

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打下草原并不是不能占领的。

别的帝王不能占领草原是因为中原王朝乃是农耕民族,草原没办法耕种,占领了不仅没有丝毫用处,反而要消耗国家的资源。

然而土豆的出现,给了李世民占领草原的希望。

只要能把西突厥和薛延坨灭掉或者赶到漠北去,大唐就可以在草原铸城。

土豆的存在可以让大唐百姓在草原扎根。

加上草原可以大批量的养马,而以中原的人口,在有充足的战马的情况下,游牧民族把那些地盘夺回去的可能非常小。

如果真能做到,他的功劳将远超秦皇汉武,杀兄囚父那点污点根本不算什么。

看完战报李世民心情大好,但是当看到程咬金单独写的信的时候,李世民的好心情消散了不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