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82章 何尊铭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铭文,也就是一些记录在青铜上的文字,当时的古人把一些他们认为最为需要记录的内容用文字铸在青铜器上?好端端的,为什么记录在青铜器上呢?”

“那是因为,当时文字的保存相当不容易,当时,没有纸,文字只能篆刻在竹简、竹简、木简,或者刻在骨头上,龟板上,或者写在丝织品上,然而,篆刻在这些载体上的文字,并不容易保存,很容易就腐烂了。这样一来,怎么办呢?”

“铸造在青铜器上!”台下有学生喊道。

“是的,这位同学非常聪明,说到点子上了。”

苏亦给台下的学生互动一番之后,继续说,“这些文字不仅可以铸在青铜器上,其实也可以刻在石头上,我们先人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实际上,他们的想法并没有错,这些文字确实传承下来了,也真是因为这样,才有何尊才有司母戊鼎这些国宝。而,我们国家的青铜器之所以被称之为国之重宝,并不仅仅是因为青铜器是古董,收藏价值高,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重要的历史,让我们这些子孙后代都可以知道的历史,它记录着我们中华最为悠久绚烂的文明。”

“说到这里,咱们说回何尊,何尊其他的铭文,咱们可以先忽略。但,宅兹中国这四个字确实非常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我把中国当我家了,这是现存文献最早记录中国的出处。”

“何尊铭文,记录的是武王克周之后,向天祭祀,说武王说宅兹中国,统治了那里的民众。而,这话却是康王引用了武王的话,然后被作器者何记录下来。”

说到这里,苏亦简单提一下,“宅兹中国是武王提出来的,但具体是不是康王引用,这里面是存在争议的,因为有学者认为这是成王说的,也就是说,何尊是成王时代铸造而成的,至于是成王还是康王,我个人倾向于康王,如果各位同学感兴趣的话,未来学习考古的话,可以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至于我是认为是康王,主要是出土了一些康王时期的的青铜器跟何尊的制式有点相似,这些方面,今天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了,咱们回到宅兹中国。”

何尊的年代,早期是存在争议的。

一些学者根据根据“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一句,认定即传世文献记载周公、成王营洛邑为成周,而定为成王时期。

但实际上,这句话里面的成周?是不是对应成王营居成周,是存在争议的。

同样,李学勤、王恩田及涂白奎先生均从铭文或器物形制指出成王说的矛盾,认为见尊应属康王时期。

其他人就不说了,先说李学勤,清华简的发现者之一,同样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19年去世的时候,让各大高校的考古专业考研真题高频率的出现“清华简”,如果对学术史稍微有点研究的话,应该知道李教授跟陈梦家先生之间的故事。

他也是国内当代非常古文字方面的权威。

苏亦当初研究何尊的时候,大量参考了他的专着。

不过,这个时候,李教授还没有那么出名,苏亦也略过他的名字。

苏亦继续回归宅兹中国,“武王克商之后,把商朝的首都称为中国,那为什么把一个首都称为国呢?主要是当时的城池都被居民称为国,这样一来就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那么国王居住的国,必然是作为中心的地方,也称为中国。所以,所以可以从这些铭文信息去推断何尊的年代,大致的时间就是公元前11世纪后期,离现在三千多年了。”

“说到这里,大家都比较好奇,为什么古人为什么需要花费那么多精力来记录这些历史,他们是为了谁记录?是为了子孙后代吗?或者是为了我们这些考古研究者记录的?甚至,记录这些信息就是为了让后人编故事用?比如像我今天拿来给大家做这一次演讲用的?”

“其实都不是,古人记录历史,是为了祭天、神、祖先,向他们祷告。这里面涉及到古人的祭祀习俗,前面说过,武王克周之后,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就是祭天,把一些大事件记录在丝织品上,然后烧掉,这一切就是为了祭天,为了让老天爷知道。”

“而为什么要铸造在青铜器上呢?青铜器实际上也是礼器,其目的也是为祭祀,不管文字铸在青铜器还是石碑上,目的都是为天、神、祖宗看得到。而且,一般都要放在最高处,所以往往都是放在山顶,这也是为什么山顶多石碑大鼎的缘故。”

“这也是为什么泰山被称为封禅之地的原因,古代帝王喜欢跑泰山去祭天,就是认为泰山最高,是距离天神最近的地方。甚至后人曾经在河南嵩山上发现武则天当时把有些内容报告上天,是铸在黄金的金册上,埋到嵩山顶的。

“为什么要向天、祖宗、神报告呢?因为当时的人认识到人力终有穷,所以他们希望依靠天、神、祖宗来保佑自己,所以要把自己做的告诉他们。万一做了什么不对的事,也要向他们报告,请求他们的宽恕,继续保佑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