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121章 安特生的甘青之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于是,安特生又在西宁十里堡发现遗址,发掘之后,发现了石器、骨器和粗糙的彩陶碎片,他又把这个归结于仰韶期遗存。”

听到这话,台下的学生都忍不住哄笑起来了。

谁都知道,苏亦这个语气是调侃安特生。

因为,安特生假定一个学说,然后去论证这个结论,然而,这个假设一点是错误的话,那么就会在错误的路上远走越远。

其实,苏亦真不是调侃安特生,这位外国学者的学术精神还是一个值得人尊重的。

他晚年的时候,在他的《黄土的儿女——中国史前史研究》一书中就把十里堡一直改为马厂期文化。

安特生也不是一个固执的老头,面对一些错误的认知,他都在他晚年的作品做过修订。

总体来说,他早年间在中国,跟中国学者关系都相处的不错,这点,跟伯希和有点像。

“其后,安特生以及助手又考察了青海湖的沿岸地区,在数处地点发现史前时代的陶片遗存。在湖北岸发现众多的燧石石叶,仰韶式的骨刀以及彩陶片。”

“不用想,这里也被安特生归类为仰韶文化的遗存了。”

说到这里,苏亦就忍不住感慨。

苏秉琦先生,就曾经说过,考古人要想象力,你得先想象才去大胆求证,某种意义来说,跟安特生求证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假设是一样的。

不然,安特生怎么会觉得甘青地区之间存在河谷地带会存在史前文化遗址呢?

“然而,安特生在甘青地区的考察发掘工作,并不仅仅有以上这些成果,他的成果还是很多的。”

“比如1923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安特生在回西宁的路上,于偏南的贵德县发现并发掘了着名的罗汉堂遗址。”

“罗汉堂遗址听说过吧?”

众人摇头。

苏亦笑,“没听过也不要紧,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青海海南贵德罗汉堂乡附近黄河北岸的阶地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以墓地为主,属马家窑文化。你们以后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其实,罗汉乡也有一个地方叫罗汉格,在这地面上,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赞时代,人们修建了一个神堂,从此就把这个地区称之为罗汉堂(罗汉堂,藏语,意思是神堂滩),罗汉堂这村自然也由此而来。

公元952年后,由于该神堂内部不和,加上盗贼为害,而被毁。

后来,该堂的僧人和村民们用神堂内的一些圣物在神堂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宝塔。

不过,五十年代这座宝塔也遭到破坏,塔内的许多佛像和大量的三藏经籍,包括用金银粉汁写造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等都被付之一炬。

大火燃烧几天几夜,香气氤氲,笼罩了这个地区。

这个年代去看,啥都没有。

原址上重建罗汉堂寺,这是后来的事情。

这些苏亦略过不讲。

重点还是讲安特生的行程。

“安特生的甘青之行,除了寻找古代文化遗存外,还计划在甘肃东部和青海贵德地区找寻脊椎动物化石。奈何,化石发现极少,文化遗产发现的挺多,地域分布也符合安特生的猜测,但,重要遗址只有罗汉堂一处,不符合安特生的预期,于是,他打算打道回府,从西宁回北京,不打算继续浪费时间了。然而,安特生最终也走不成。”

“大家知道安特生为什么走不成吗?”

苏亦提问。

有了之前的老哥打样之后,同学们踊跃回答。

“大概是盘缠不够了。”

“或者是遇到马匪了。”

“不然,就是山体滑坡了。”

苏亦差点就捂脸,“谁,谁说山体滑坡的,给我站出来,甘肃青海地区,有山体滑坡吗?”

被苏亦一喊,刚才的说话的家伙,秒怂,小心翼翼说,“难不成是雪崩?”

苏亦好想说一句,“滚!”

然而,他只能克制,轻笑,“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不过安特生之所以留下来,并非如此,他是有重大发现了。那么是什么重大发现呢?”

没有人知道。

严先生肯定是知道的。

但是他就是不说,他坐在前排,饶有兴趣地看着苏亦跟台下的同学们在互动。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一群三十多岁的青年面前,挥斥方遒。

似乎这一幕,在他眼中分外有趣。

苏亦也只是习惯性提问,他不吊众人胃口,“安特生发现了朱家寨遗址!”

“朱家寨遗址,大家总该听说过了吧?”

尴尬的是,还真没有人听说过。

半响,终于有学生说,“小师兄,这些我们还没有开始学呢。”

苏亦恍然,“好吧,超纲了。”

他们都是新生,开学一周的新生,谁知道这玩意是啥啊。

老师还没教到呢。

但是这些超纲了吗?

并没有?

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上,朱家寨遗址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遗址。

苏亦只能继续说,“安特生发现朱家寨遗址也是一种巧合,在西去青海湖的路上,他偶然发现西宁附近的冲沟上出露的陶片,于是他抱着一线希望派了两个助手再去调查,结果,这一去,还真让他们有大发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