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多具有传奇色彩啊!
于慧敢用脑袋保证,此次广交会,没有比这再牛的了。
这新闻一旦报道,引起的社会反响,还不如潮?
当然,李信也没有太高调。
照片的话,只用个侧面照片,外加这年头的报纸上的照片,失真的很,只要不是熟人,基本认不出李信。
至于名字,也没有用真名,只是用罐头厂的“小李厂长”代称。
毕竟他赚取声名,只是给自己弄个保护伞,过犹不及。
李信可是知道的,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流行参观学习。
小小的罐头厂创造百多万美元的外汇,这事必然引起轰动,罐头厂被参观学习,那是可以预见的。
真要被声名所累,天天应付参观,那他还做不做事了。
而且人多眼杂,别再把他挂靠的事情抖出来。
所以无论如何,要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真要有人想参观学习,完全可以交给味全那边,那边是应付这事儿的行家,也喜欢这事儿。
甚至可以以此为筹码,和味全那边换点好处。
采访结束后,于慧也懒得再回广交会,反正也找不出再比李信这轰动的事儿。
回到宿舍,她大笔一挥,写了一篇简讯:
《23岁厂长临危授命,仅用一月,便创下百多万美元的外汇。》
写好后,便给总部发了回去。
。
此次参加广交会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李信自然不愿多留,简单收拾了一番,便准备回京。
当然,在回去之前,自然得好好干泄干泄艾丽卡这个国际友人。
这英国娘们儿活好不粘人,生生折腾李信一整天后,便与他潇洒告别,坐上了回英伦的飞机。
而李信则顶着张憔悴脸,定了个软卧,一路睡回北京,休养精神。
回去估计有一堆事情等着他,好的坏的,肯定都格外费精力。
而正当他在火车上时,于慧的报道已然发表。
因为李信的事儿有传奇性,外加他还这么年轻,就积极投身改革开放,这是时代先锋啊。
报纸直接把他放在了头版。
作为全国最顶尖的报刊,报纸的受众自然是极广,这篇报告一经发表,顿时引起强烈的轰动。
国家刚敞开国门没多久,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自然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所以面对外国人,国人不可避免的有点自卑心里。
因而人们渴望荣耀,渴望自信。
想想在外国人最看不起的罐头行业,年轻的厂长带领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生生赚了老外百多万美元。
这是多提气的事情啊!
报道引起的反响比于慧预估的要多的多,小李厂长彻底出名了,出大名!
连带着罐头厂也出名了,甚至味全那边也跟着沾光。
好在李信当初没用真名,甚至连肖像也只用了个侧面照,有些失真,不然真要被声名所累,以后指不定闹出什么幺蛾子。
不过熟悉李信的人,通过失真的照片,还是把他认了出来。
四合院的人惊叹连连,纷纷感叹老李家祖坟冒青烟了。
至于李信的亲人和朋友,那自然是与有荣焉,尤其是关小关,连走路都是轻飘飘的。
而罐头厂的职工,在得知自己的工厂取得百万美元的订单时,所有人直接傻了。
他们就是再敢想,也想不到原来亏损连连的破罐头厂,现在居然能赚外国人的钱了。
想到整个新品罐头的推出,全是由李信一人完成,一众职工顿时佩服的高山仰止。
尤其是胡光勇这位副厂长,表现的更是积极。
在李信还火车上时,他就组织工人加班加点。
毕竟100万罐罐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极大的考验罐头厂的生产力。
虽说没有香料,也制作不出来茄汁焖豆罐头,但完全可以收购豆子,先整理嘛。
当然有人欢喜,也有人忧愁。
味全总厂的那些干部,一获得消息,根本不用岳书记召集,一个个就像闻到血腥的鲨鱼一般,第一时间就聚到了岳书记的办公室。
不消分说,原罐头厂厂长王福农直接开门见山道:
“岳书记,想来您也看过报道了吧,那罐头厂这次出名了,创出好大的外汇啊。
足足100多万美元!
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多大的一笔政绩,咱们可不能便宜那个毛头小子。
反正那小子接手罐头厂,本来就有争议,而且现在罐头厂还挂靠在咱们总厂旗下,咱们想要把他踢走,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这货还做着重回罐头厂的美梦呢,不过对于他的观点,倒是有不少人支持。
“老王说得对,可不能便宜那小子。”
“是啊,咱们总厂现在资金十分紧张,要是有这样一大笔资金的支持,也能减少不少压力。”
“我可听说了,那小子接手罐头厂之后,还没给工人发过工资,而且也没投入过什么资金,弄走他,根本不会有什么纠纷。”
“对啊,不提其他,就光这100多万美元的订单,这是多大一笔订单啊,岂是一个毛头小子能掌控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