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迷途在1643 > 第四十三章 各路名人来打卡(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三章 各路名人来打卡(一)

大明理学家刘宗周不是坐不住了,而是气不过了,在大明像刘宗周这种文人很多的,不过别人如果碰壁要么回头,要么改变,可是刘宗周就是一根筋,那么先来说一说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着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

那么刘宗周最后为什么要绝食寻死?也就是说明年1645年7月,刘宗周要绝食了,接下去就说说他的过往生平就知道,此人这样的死法是合情合理的,还带有一丝的悲壮。

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年,刘宗周高中状元,人生三大喜,一曰,状元及第时。二曰,同房花烛时。三曰,他乡遇故知。可是巧不巧,此时刘宗周母亲正好去世,刘宗周只能丁忧三年为母守孝,这是古人的大规,三年后,什么菜全凉了,只能在家苦读经书,做做学问。

到了天启年间,时来运转,被朝廷任命为礼部主事,不出一年又升任右通政,就这样正式踏入官场,可是刘宗周跟其他人不一样,不入世俗,自己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在官场上不可能官运亨通。

当时,魏忠贤当道,许多文人官员被魏党排挤出朝堂,要么投奔魏党,要么绕道避之不及,而刘宗周主动去得罪魏忠贤,还顺带着把客氏也得罪了,客氏何许人也,她是天启得奶娘,也就是说,天启帝喝客氏奶长大的,有明朝野史说,天启帝跟客氏是有野情的,后宫的嫔妃敢怒不敢言,有谁反抗,不出几日,这嫔妃就莫名死去。

刘宗周被这两人算计,结果惹恼了皇帝,被削职遣送回原籍。

到了崇祯年,换皇帝了,新朝起用新人,想起了这个万历状元,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其实,刘宗周早就心灰意懒,尽管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啊,他还是去了。

这一次身为御史,那就要吸取教训了吧,可是谁叫他是刘宗周呢,反而变本加厉,一日三本,某日,一日四本奏书,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刘宗周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并不合时宜。在当时明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但刘宗周认为“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因此主张“治心”是解救时艰的根本。他要求崇祯“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这表明在刘宗周那里,儒家经世致用的实效已经丧失。

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又劝崇祯“修心”、“修德”,学习上古的尧舜治国,在当时的环境下,崇祯帝学习这些,也是改变不了明朝的局势的。此后,刘宗周文人脾气发足了,干脆选择了辞官回乡。

到了崇祯九年,此时的明朝更是无人可用了,又一次起用了刘宗周,面临的问题就是内忧外患,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明朝的国运似乎已经倾斜向了后金。刘宗周虽然是儒家学者,但是在为官和治理朝政来说,简直是一窍不通。

刘宗周接着又是老一套,还建议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的慎独境界。对此,刘宗周的建议还没完,建议崇祯帝每天“讲求二帝三王之学”,给皇帝恶补历史,汲取历代亡国之君的经验教训。

刘宗周这样的建议并不是说不行,而是在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是要求崇祯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根本无济于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刘宗周的建议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况下,这样的建议肯定会让王朝继续发展到顶峰。但明末时期,这样的建议无可厚非。紧急公文,皇帝都处理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刘宗周当时的建议,无疑是在濒死之人面前,大谈特谈养生之道。

对刘宗周的陈词滥调毫无兴趣,崇祯帝忙于筹集军饷,增强军力,平息农民起义、抵御满清。此时的刘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宗周还对皇帝喋喋不休,崇祯帝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再次罢免了刘宗周。

大家看到了吧,有奇葩皇帝,就会有奇葩大臣,这位刘宗周的官场经历可算是曲折了,嘿嘿!可谓是到头了吧,可是,最怕就是可是二字了,接下去发生的事就是无语了哦。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再次启用刘宗周。哈哈哈!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无语了,刘宗周并没有接受教训,依旧固执己见,不晓得变通。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刘宗周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 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