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城墙上,放眼望去,城里城外黑烟四起,一片凌乱。
城墙的最高处,“唐”旗现在换成了“罗”旗,正迎风展啸。
一个英伟高大的男人从城梯边走了上来。
他面孔沉毅,狭长的眼光如电,身上穿着最坚硬的明光铠,背后一袭飞扬的红色披挂。
手持握着宝剑,他威风凛凛,步伐十分沉稳。
“大将军!”
城墙上的将领纷纷行礼!
这个男人就是罗艺,年纪四十有六,完全不算年轻,但精气神还尤为的旺盛。
尤其那一双眼睛,定力不强的人,被他盯住会吓破胆!
罗艺淡淡点头,继续往前走。
他巡视两边,一言不发。
身后将领跟上,一个询问道,“大将军,平城降军该如何处置?”
罗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左边的谋士刘善长,
“军师以为如何?”
刘善长回道,“不可留,大军还要继续前进,若他们在后方捣乱,会使我们腹背受敌。”
罗艺沉稳的低吟道,“那军师的意思是……全杀?!”
刘善长微微一笑,选择不答了。这种决策,得由主将自己决定。
这时,跟在后边,罗艺的大儿子罗道成连忙道,
“父亲,不能杀!我们大军所到,不留敌军,这样的消息一旦传出去,今后攻城的难度必将成倍增加啊!”
罗道成所说也的确是实情。
不投降要死,投降也是死,那还有谁会投降?必要血战到底!
罗艺的身后,有人支持刘善长,杀降;
也有人支持罗道成,放降!
一时间争吵了起来,双方的不能罢休。
两边的建议都很有道理,而所谓优秀的主将,必须拥有在这种纠结中果断做出选择的能力!
还不能随便选一个,必须选择最正确的那一个!
罗艺一开始仍由后面的人争吵,他都静静的听着,最后,他蓦然一抬手,
“不必再多言了,杀一半,留一半!”
“杀的就说是投降后还敢暴乱。”
后面的众将一听,眼前发亮,好计谋啊!
杀掉一半,便再也聚不起气候,而且用的理由是投降后还敢暴乱,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后面的降兵都老实起来!
“大将军高见!”
“父亲,这真是个好办法啊!”
众将都喜笑颜开。
罗艺平淡一笑,他从戎几十年,这点小问题,岂有能难住他的道理?!
“休息得差不多了,杀完后,命令全军立刻集合,火速挺近雁门关!”
罗艺口中,杀掉一半的降军不过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他的野心甚大,要在朝廷反应过来之前,使用闪电战尽可能的攻城略地!
……
长安。
时间才过了两天半,军情急报就火速的送进了皇宫。
太极宫相当的区域还是安全的,但李世民有了阴影,不敢呆了。
他把满朝文武搬去了空置的东宫,在东宫上朝。
李世民早就有了修建新皇宫的想法,趁着这次的事情已是决定,等叛乱平定,立刻着手新宫建设!
“众爱卿,你们看。”
房间里只有几个肱骨大臣,李世民把幽州军情递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快速看完,眼光一凝,“罗艺终究是造反了!平城卤城等,他觊觎已久吧,一发兵就果断拿下了。”
房玄龄随即也接过,很快点了点头,“贼势早有预料,我们在并州也早有准备,由张晋领军,贼军也就嚣张这两天了。”
李世民倒也不如何的慌张。
毕竟罗艺造反,朝廷老早就得到具体消息了。
“朕已派李靖去了朔方城,那里早已经集结十万大军,不日就可直接进发并州,援助张晋。”
萧瑀道,“罗艺还真是一如既往的自信和头铁啊,朝廷早就布置好一切,他还敢起兵造反。”
长孙无忌道,“不能小觑他,幽州兵善战,罗艺手中有军队十万,一个不小心,真被他掀起波澜。”
“打下并州,他若继续向西进发,逼近太原,此乃下策。”
李世民微笑道,“太原乃我李唐龙兴之地,又扼守北方要道,重要程度丝毫不下两京。罗艺若攻下太原,大唐瞬间失去对北方的掌控。”
长孙无忌回道,“的确如此,但我们在太原有重兵把守,又岂是他可以轻易撼动?况且朔方就在太原之上,随时可以接应。”
李世民笑着点了点头,辅机在真正的大事面前,还是很靠谱的。
“你继续说。”
“若并州之后,罗艺向洛阳进发,占据河南丰饶之地,进而又控扬州,这是中策。”
众人都安静,没有发言。这一条没什么好说,的确是一条路子。
长孙无忌很快目光一闪,“若并州之后,罗艺直捣冀州,再以包围之势,围困山东!
那时,整个东北方都将彻底被他占据,画地为牢,占山为王。那时,朝廷便是真的难以奈何他了!”
“这是上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