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淳雅转身,拿起自己的平板电脑,翻出一组山水对比画,递给燕昭道:“这两幅山水画所作的都是同一景物,但是燕昭哥哥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差别?”
燕昭听完,视线落在平板电脑上,两幅画放大,对比非常明显,这么一看,的确是左侧的那幅画作看起来更加顺眼些。
“第二幅画就是运用了,闻闻你所说的黄金比例所作的画?”燕昭略思,开口道。
“嗯!第一幅是我在文物商店买的仿品,第二幅是我按照原画临摹了一幅。原画所作景色不错,只是结构布局有些问题。”
有了实例对比说明,燕昭本就是是个书画高手,自然就懂了,何为黄金比例!
手指轻触一翻,平板电脑上就翻出另一副画作,画上的向日葵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是一幅积极向上的画作,观画者很容易感受到画作中传达的温暖力量。
见燕昭看着平板电脑久久不语,淳雅好奇的凑过来一瞧,竟是翻出了她往日的画作,淳雅有些踌躇,紧张的问道:“燕昭哥哥,我这幅画有什么问题吗?”
这么认真的看这许久,以燕昭书画大师挑剔的眼光,自己这幅十岁时所绘的拙劣画作,肯定入不了他的眼!
燕昭摇摇头,赞道:“闻闻此画,意境极好!笔法线条流畅,里面的瓜子一颗颗粒粒饱满,阳光热烈温暖,照耀了整个画作,让观画者一看就有积极向上的感觉,朝气蓬勃。只是这向日葵的画法、、、、、、很特别,花瓣如火一般热烈,形态各异,仿似都有勃勃的生命力,色彩艳丽,视觉冲击很强!”
燕昭的唇角挂着浅浅的微笑,目光慢慢地凝视着这幅《向日葵》,心竟隐隐受到此画的影响,有一种感觉在发酵。
这种蓬勃的生机与生命力让燕昭觉得有些触动,那种看着遥不可及却偏偏近在眼前的温暖,让人有一种想要去沉沦的冲动。
燕昭自小观名画无数,更是自创‘心画’画派,画风自成一格,画意悠远,技法醇熟登峰造极,应该说已经很少有画作能带给他心灵如此大的冲击。
虽说淳雅这幅《向日葵》笔法还显得稚嫩,但灵性十足,画意生动,完全可以成为一幅佳作。而向日葵本来就是一种追逐阳光的植物,其自身本身就代表着温暖向上,如此淳雅在画这幅《向日葵》时,不自觉地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的这种感觉加入进去。
这样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在画上起到了加层的作用,很明显的感觉到这幅画给人的温暖,让人看到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温暖的东西存在。
“这幅《向日葵》,是我十岁时所作。当时我第一次看到,梵高所作油画《向日葵》,被画上那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的向日葵触动极大,脑中忆起小哥曾带我去看向日葵花田的景色,那鲜活耀眼的向日葵,涌入脑中,清晰可见,突然迸发灵感,才作了这幅《向日葵》!”
“燕昭哥哥,你是没看到梵高的《向日葵》,才会觉得我的这幅画好!”
说着,淳雅就将梵高所作《向日葵》翻了出来,这幅画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而《向日葵》也成为了梵高最具典型的代表作品。
一位英国评论家评价梵高“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梵高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描绘令人无法鄙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在梵高看来,向日葵象征着一种激情,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永存!
《向日葵》整幅画仍维持梵高一贯喜爱的黄色调,只是较为轻亮,而这幅画被认为是梵高,在黄房子里面的最后一副大型《向日葵》!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炫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梵高的这幅《向日葵》,打破陈规,强烈的对比颜色和厚重的色块结合得天衣无缝,更创造出新得对比色系,对往后得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得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得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得浓重色点,具有醒目得效果,纤细得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得婀娜感觉。
“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五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
“在我的黄颜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黄颜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颜色的壶中,壶放在一张黄颜色的桌上。画面的一角上,画家的签名:文森特。黄颜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颜色窗帘,一派生气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来,想象这一切必定是芳香扑鼻。”
当时看到梵高这两段由高更所述的话,淳雅当时就落下了泪。高更是与梵高、塞尚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
不过高更也是懂梵高的,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着作。
梵高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二十世纪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其影响之深远,延续至今。
虽然身前得不到承认,但后世梵高的画作大放异彩,成为经典,而梵高之名,更是深刻在了绘画艺术的里程碑之上。
梵高的经历与华夏历史上郁郁不得志的画家、诗人的经历相似,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艺术太过超前,当世的社会接受不了,更欣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