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叛军现在在何处?有多少人马?”
李重俊一到洛阳,便急忙召见狄青,询问有关叛军的情况。
“启禀圣上!逆贼李重福占据山南道后,便留在原地观望,手中有数万兵马!”
“太平公主与七个州的刺史,此刻聚集在酸枣,有五万兵马!”
“临淄王李隆基,现在屯兵于河内,手中有一万五千人马。”
“相王李旦,从相州出发,正赶往酸枣,打算与太平公主合兵一处,相王手里大概有一万兵马!”
“其余七十余州刺史,也都带着各自人马,赶往酸枣汇合!”
“各路叛军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上万人!”
“李存孝将军,已在武牢关据守!圣上不必忧心!”
狄青说道。
“朕倒不是担忧各路反贼,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各怀鬼胎罢了!”
“朕的皇兄李重福,无经天纬地之能,却犯上作乱,自绝于宗庙社稷!其不足为虑!”
“朕的姑姑太平公主,皇叔李旦,虽有实力,却能力不足,又各自心怀鬼胎,不能同心同德!”
“要解决他们,也不是什么难事,真正让朕担忧的是临淄王李隆基,朕这个堂弟可没有那么简单!”
李重俊说道。
如果说,在这些叛贼当中,谁最让他忌惮!
不是势力通天的太平公主,更不是宽厚恭谨,拥有中材之资的相王李旦。
而是历史上,发动唐隆政变,开创大唐盛世的临淄王李隆基!
一个能够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岂是一个简单人物。
别看他现在好像没什么实力一样,但他身边围绕的哪一个不是能力卓越之辈!
“圣上是担心临淄王李隆基,会成为心腹大患?”
狄青疑惑道。
“没错!临淄王李隆基的存在,让朕有些不安!”
“立刻传令给李存孝,命他率领三万兵马,去河内给朕先干掉李隆基!”
李重俊对身旁的余远恩道。
“奴才这就去!”
余远恩领命,退了出去。
“圣上!要是让李存孝将军去消灭临淄王,那何人镇守武牢关?”
狄青问道。
武牢关又称虎牢关、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改称武牢关。
武牢关在东都以东,是东都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
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武牢关要是丢失的话,叛军便能够长驱直入,直接打到东都。
“令关胜、武松二人领兵五万,镇守武牢关便是,何需畏惧叛军!”
李重俊不以为然道。
现在,他只想先干掉李隆基,至于其他叛军,他完全不放在眼里。
何况,他手里还有两张十万人马的召唤卡,随时都能够召唤出大军来,根本用不着害怕。
关胜、武松领命而去!
……
次日,相王李旦赶到酸枣与太平公主汇合!
来的还有卫州、定州等河北道八个州刺史。
“臣等恭迎圣上!”
李旦骑马进入酸枣,太平公主便率领文武官员,迎接李旦到来。
“皇妹,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李旦下马,伸手扶住太平公主,对各州刺史道。
“皇兄,臣妹已在大营设下酒宴,为皇兄接风洗尘,共同商议进兵对策!”
太平公主拉着李旦,走入大营!
“皇妹,为何不见我儿三郎?”
李旦没有在人群中,看到李隆基,便问太平公主。
“隆基现在屯兵于河内,我早已派人去通知他了,明日一定会到!”
太平公主道。
进入大营,李旦与太平公主坐于主位,其余刺史分坐两旁!
“逆臣贼子李重俊欺天罔地,弑君弑父;不忠不孝,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承蒙诸位相助,拥护朕为新君,今大集义兵,誓要讨伐逆贼李重俊。”
“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皇室,拯救黎民,望诸公能与朕同心同德,永保大唐江山!”
李旦举杯,发表感言!
“圣人万岁!大唐千秋永固!”
太平公主第一个举杯响应。
“圣人万岁!大唐千秋永固!”
各州刺史纷纷举杯响应!
随后众人一饮而尽!
“武牢关乃东都门户,只要拿下武牢关,攻破东都指日可待!”
“如今,需要一人为先锋,前往武牢关挑战,不知哪位爱卿愿往?”
李旦看着各州刺史道。
“圣上!臣愿为先锋!”
濮州刺史孙烈起身说道。
“好!喝了这杯酒,朕为爱卿践行!”
李旦亲自倒了一杯酒,让宦官送到孙烈面前。
“多谢圣上赐酒!”
孙烈行礼谢恩,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孙烈引本部兵马五千余人,朝武牢关杀去。
孙烈来到武牢关下叫阵!
关胜、武松等人登上城头观望,却见只有孙烈这一路人马,在城外叫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