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离的话让嬴扶苏心里又是一咯噔。
一问之下,嬴扶苏差点气出脑溢血。
原来,甘武令杨通为左将军,公子幸为右将军,各率领两万五千骑兵,已经在一天前,就跨过阴山北出长城。
一大早的时候,中军的七万骑兵,也浩浩荡荡越过了阴山。
三路大军,此时早已经出了长城,深入大漠。
刚才嬴扶苏看到的那一万骑兵,已经是九原最后的一万骑兵。
也被甘武带着,向北而去。
即便是现在嬴扶苏追上去,将甘武拦住,也最多只能追回来一万人。
根本没法将七万骑兵追回来。
那已经出了长城的,左右两路的五万骑兵,就更加联系不上了。
王离说起来,便唉声叹气,说自己也很为难。
大军不怎么听自己的,很多校尉只认始皇帝右虎符。
而那甘武,来了九原,没几天,就颇得军心。
在军中,主战派永远比怀柔派更吃香。
尤其是在秦军这种,凭借军功可以发家致富当贵族的军队中。
更是主战派占绝大多数。
上将军蒙恬屯边已经三四年,秦军和匈奴期间只是小小的摩擦了几下。
蒙恬几乎沿用了当年李牧等待时机时候的办法,对大军官兵待遇极好,但就是不打仗。
头曼躲在大漠深处,也没什么大仗可打。
偶尔出现劫边的匈奴,也都只是小股部落的散兵游勇。
最大的规模不过七八千人。
前段时间发生在云中郡的劫掠和屠杀,有一万五千多匈奴,就已经是这几年之最了。
整个北方的重心,这几年都放在了修筑长城、直道、屯粮和养马练军上。
军队每天不是养兵就是训练,却根本没有仗打。
很多人虽然渴望打仗,但毕竟有蒙恬平时的威信压着。
也不敢有什么怨言。
这次,甘武带着始皇帝陛下的虎符来了九原,要北征匈奴。
说是始皇帝巡视天下结束,要到九原来。
还要彻底解决匈奴的祸患。
言下之意,便是要御驾亲征。
甘武说,自己被始皇帝陛下信任,授予虎符,可不能让始皇帝以身犯险。
所以要在始皇帝车辇来九原之前,就率军出击。
以凯旋大捷,来迎接始皇帝的驾临。
秦人本就闻战而喜。
一听说有仗打,就嗷嗷叫着请战。
甘武又迎合军心,用爵位和军功煽动军心。
说,这是最后建立军功的机会。
小小的匈奴要是被灭了。
那天下就彻底太平了,以后就都没有仗打了。
没有仗打,也就没有了军功。
以后再想拜爵,就只能靠种地了。
对于匈奴,秦军的态度一直就很矛盾。
因为匈奴和六国大军是不一样的。
匈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由很多很多游牧民族部落组成的。
这些部落之间,可能连语言都不相通。
更没有正规的军队训练和组织。
完全就是一盘散沙。
最大的部落,就是头曼单于的那一支王庭部落。
但其实也不过只有十几万人。
这十几万人连皮甲都少得可怜,装备情况根本就不够秦军看的。
其实在秦军很多将领看来,匈奴就是乌泱泱一大群马匪。
和正规军队相比差得远。
但匈奴人,不管男女老少,从小就骑马射箭,和自己的马匹生活在一起。
骑术极其了得,又善射。
箭术绝佳者众多,即便是秦军也远远不如。
你看着是个放马的娃娃,可跳上马背就能引弓征战。
看着毫不起眼的妇人,却能够百步穿杨。
况且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自己没有文字,几乎茹毛饮血。
父亲死了,儿子便占有父亲的女人。
哥哥死了,弟弟便占有哥哥的女人。
没有华夏民族的伦理道德,也没有什么文明。
极其落后,又极其野蛮。
几乎永远都打不疼,只要有点人,就野心勃勃。
本身来说,你再落后,再野蛮,也和我没什么关系。
可是北方大漠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
一旦发生旱灾和寒灾,草原会寸草不生,牛羊马会被大批大批冻死。
这个时候,没有了牛羊作为食物的匈奴人,就不得不南下掠夺华夏人的粮食和御寒物品。
匈奴贫寒,什么都不挑,粮食、铁器、陶罐、铜器、被褥,什么都要,甚至是人。
反抗的人被匈奴杀死,不敢反抗的,就被抢回去充当奴隶。
女人也会被抢走。
偏偏整个大漠极其宽广,上万公里的边境线外,都是匈奴人的天下。
匈奴一旦成军,可以一次集中大量骑兵,长途奔袭漫长边境线上的任意一点。
来去如风,不是一句空话。
尽管秦军主力比匈奴骑兵强大很多倍,但总是抓不住匈奴主力。
所以即便是蒙恬,也颇为头疼匈奴这种聚散随意的特性。
而这一次,甘武则极尽宣传自己主动出击的战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