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法的信,本就深深植在黔首心中。
但秦法过于严苛。
任何懒惰之人,都会受到处罚。
可疲懒之心,人人都有,这是人之本性。
六国统一已经多年,天下万民盼望着宽法缓政。
却迟迟等不来。
只有一年比一年沉重的徭役和刑罚。
修了长城又要修直道,打了匈奴又要打百越,修了驰道又要修灵渠,修丽山园还要修阿房宫。
人们永远看不到宽政的希望。
现在突然看到郡府这样尽心尽力地为了农民好。
黔首们鼓手喝彩。
仿佛是在暗夜中,点起了一支火炬。
以前只有强征徭役,哪里听过可以提前结束徭役回家务农的政策?
这不是希望吗?
推行冬麦的事情,很快在整个太原郡进行得如火如荼。
不过也就是太原郡这种已经归秦国统治五六十年的地方,才能够推行这样的政策。
若是放到太行山以东的很多旧燕赵国地,则没有这么容易。
尤其是燕国、齐国旧地,还存着一帮又臭又硬的老贵族咧。
始皇帝历年从山东齐国旧地征集粮食,千里迢迢送到上郡和九原。
其中光是路上的损耗,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其实这么做,也不光光是为了给北征大军供给粮食。
还有一重作用则是:
旧六国地中,以齐国地和楚国地最为富饶。
楚国还没灭的时候,自己就整天叛乱和内斗。
临淄、琅琊、胶东几郡,又是游侠、豪强极多的地方。
只有让这些地方的旧贵族手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才能有效遏制叛乱。
将齐地之粮,送往上郡;将荆楚之粮,送往咸阳。
不只是调运粮食,也是稳定天下。
当然,北征大军所在的这几个郡,也着实是产粮太少。
必须得靠外粮输送进来,才能够用。
·
从太原郡往北到了九原郡,气候则要冷一些。
嬴扶苏带着骑兵经过九原郡的几个县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村子正忙着收粮。
不过,在九原郡征收粮食,要比在太原郡困难得多。
九原郡这地方的治理,一直是个不小的问题。
始皇帝将一些贬谪的军吏、官吏、贵族,发配到了这里戍边。
但又剥夺了这些人祭祀祖先和死后回归宗祠的权利。
基本相当于将这些遭到贬谪的人,开除了宗籍。
这在两千年前的古代来说,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处罚。
古人比现代人,要更加信奉祖先,也更加寻求祖先和上天的庇佑。
不让祭祀祖先,死后不得归宗祠,便是说明,这些人再不能受到先人的庇佑。
活着,是被宗族抛弃的无根之人。
死了,也是回不了乡的孤魂野鬼。
魂不能归其乡,便要在这苦寒之地游荡,永世不得转生。
这里的人,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完全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如同行尸走肉。
心里没了支柱和宗族,很多人也便丧失了道德和良心。
这里的治安,也便如同之前孟榆说过的那样,很差。
嬴扶苏自己是不信这些封建迷信糟粕的,但古代人信这个。
这让嬴扶苏也不得不注意起来。
而这些戍边之徒,又时不时要被征召去充当徭役,修补长城和城墙。
或者被拉去维护秦直道和一些军事设施。
再加上九原郡广袤的草场虽然茂盛,但其实土地并不适合耕种。
冬天苦寒,夏天少雨干旱。
所以九原郡的收成,要比太原郡差了太多太多。
在九原这样的地方,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织在一起的地区。
单纯搞游牧,是不行的。
单纯去耕种,也是事倍功半的。
嬴扶苏看到九原郡征粮和耕种困难的情况后,若有所思。
守着这么广袤而肥美的草原,不能这么浪费了!
战马可以大规模蓄养,其他东西,也可以养!
几天之后,一路风尘的嬴扶苏,带着骑队来到了九原县。
七支骑兵营被嬴扶苏留在了城外,安营扎寨。
从晋阳城出发北上的时候,嬴扶苏去找苏角告别。
却忽然发现,苏角带来的这两千骑兵,都装备了崭新新的马镫。
而且这马镫的形制,已经和自己八十几名亲兵的形状,有了区别。
被蒙恬改进之后,更加适合骑兵使用。
嬴扶苏当然是毫不客气地,便‘缴械’了苏角的骑兵。
给自己四支铁骑营,换装了崭新的马镫。
苏角有些委屈:“不兴这么强取豪夺的……”
但嬴扶苏眉毛一挑,一副滚刀肉的样子:“你是公子还是我是公子?”
“您是长公子。”
嬴扶苏说道:“那你让让我!哼!”
至于苏角的骑兵,嬴扶苏毫不担心。
太原郡可是炼铁和产煤的地方,这些小东西,只需要一段时间,便能够重新赶制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