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飞机的商业化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飞机的商业化之路

虽然这种落后其实也不算差距太大……并没有所谓的代差,只是部分性能上有些落后,比如故障比较多,或者是极端工况不行,成本比较高等。

每一点其实都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诸多小问题结合到一起,就距离人家唐山汽车公司以及辽东汽车公司差距大了。

这也是市面上诸多用户,普遍反映松河汽车公司的轿车动力不太行的缘故……因为他们为了保障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不得不主动降低功率……因此对比其他几家公司的同等排量的发动机,动力上就小一些。

这种情况也反馈到了航空发动机上!

所以,人家松河飞机公司才会抛弃成熟可靠的直列以及V型发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用星型发动机。

打算用四台星型发动机推动这架体型庞大的大型飞机……不过说是大型飞机呢,但其实设计最大起飞重量也就六七吨而已。

这个最大起飞重量别说放在原时空二十一世纪了,就算是在二战时期,那也只是中小型飞机的起飞重量。

人家P51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都有五吨多呢。

不过在当代的大楚帝国,或者是原时空一战前,这六七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大型飞机了。

毕竟飞机大不大,也要看时代……至少在当代的大楚帝国而言,这种最大起飞重量六七吨的飞机已经算是正儿八经大型飞机了。

为了给这种飞机提供动力,他们都得专门研发一种大动力的星型航空发动机,每一台发动机的推力都达到了一百匹马力,但是体积和重量都被限制在极小的水平。

这对于当代的发动机技术而言,这其实已经非常难得,甚至可以说只有用星型航空发动机技术才能达到这个水准。

用常规的直列,V型发动机技术的话,是很难在这个体积和重量的限制下,达到一百匹马力的水平的。

当航空发动机被制造了出来,初步测试没啥大问题后,机体设计也被迅速完成,这组装起来的四发重型飞机,被松河飞机公司命名为‘松1型运输机’,在通过了地面诸多测试之后,松河飞机公司就迫不及待的对该款飞机进行了首飞测试……

首飞测试算得上成功,非常顺利的起飞,然后维持了十多分钟的飞行并顺利降落。

这意味着,这种飞机松1型运输机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至少首飞是很成功的。

当然,这要距离实际应用,乃至投入商业运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除了技术问题外,还有市场认可的问题。

毕竟当代就没几个人敢坐飞机出行,唯一比较靠谱的就是高价值轻便货物的快速空中运输了。

这种飞机虽然商业开发比较难,没客户认可……但是军方不一样啊……当代的楚军各军种,甭管是陆军还是海军又或者是近卫军……尤其是现在的陆军航空队,就爱折腾各种新鲜的飞机……至于怎么用,到底有没有用,先试了再说!

早期的航空军事应用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摸索的,不亲自试一试,你咋知道这四发的重型飞机没用?

所以没多久,陆军航空队就找到松河飞机公司下了订单,不多,一共也就四架订单而已……但是四架订单的总额却是达到了十六万楚元,单价达到四万多楚元。

看的是其他几家飞机公司羡慕的很……现在的飞机行业就这么大一点,别看只有十六万订单,但是这已经不少了,唐山飞机公司得卖差不多三十多架黑燕教练机才能卖出去这么大的订单总额。

于是乎,其他几家飞机公司也开始重视起来大型飞机的研发……不过各家还是有各家飞机的侧重,也不可能和松河飞机公司一样,把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四发大型飞机领域里。

比如唐山飞机公司,人家的优势项目是单发飞机,飞机操控性能技术是顶级的,单发发动机技术也是一流的。

又比如辽河飞机公司,他们在油耗控制上做的非常不错,而且也有很独特的双发飞机动力布局技术,因此做出来的双发远程飞机很不错,能把航程做的很远……

当其他飞机公司的航程都还局限在两三百公里的时候,他们辽东飞机公司的双发远程侦察机,航程都已经六七百公里,而新飞机的研发目标,都瞄着上千公里航程去了。

而李氏动力公司下属的李氏飞机公司……他们如今和海军打的火热,甚至拿到了海军那边的研发项目合同,用以研发水上飞机,而且技术比较成熟,已经陆续向海军交付第一代的海军专用的水上飞机。

至于北美汽车公司旗下的美洲飞机公司,受限于专利限制依旧没有自家的航空发动机,不过和李氏动力公司进行了合作,采购了李氏动力公司的航空发动机……但是有意思的是,他们研发飞机的目标并不是军用飞机,也不是什么大型商业飞机,而是研发用于农业领域的飞机……他们准备搞一种专门喷洒农药的飞机,顺带研发用于私人飞行的小型飞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