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二百一十四章 驴:净逮着一个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一十四章 驴:净逮着一个嘬!

而就在二人说话之间。

厨房内忽然走出了一位约莫五六十岁、有些憔悴但很有知性气质的女子。

此人腰间正围着一条围裙,看到林振华后顿时一喜:

“林厂长?”

“嗯,是我,来看看老周。”

眼见有人出现解围,林振华连忙打蛇棍随上,对徐云道:

“小徐,这位就是老周的爱人,黄丽萍黄老师。”

“黄老师,这是我的一位晚辈,中科大的徐云。”

徐云快步走到黄丽萍生前,很是恭敬的打了个招呼:

“黄老师好。”

虽然这是他和黄丽萍的第一次见面,但他对这位黄老师的先天印象分却非常非常高。

毕竟按照林振华先前的介绍。

黄丽萍在周善服刑后没有选择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怨无悔的等了他整整十二年。

光凭这一点。

便足够让徐云产生敬意了。

接着林振华将草鱼交给黄丽萍进行处理,转头看向了周善。

只见他下巴朝门外努了努,意有所指道:

“老周,又是来挖你的?”

周善点点头,引着二人到客厅沙发上坐下,说道道:

“这个月的第三趟了,意呆利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的总干事迪亚波罗。”

“不过比起其他说客,意呆利开的待遇倒是最优厚的,我都有些心动了。”

林振华立时来了兴趣,好奇问道:

“啥待遇?”

周善耸了耸肩:

“保证移民,签字费三百万欧元实时到账,拉韦洛庄园一套,年薪税后一百五十万起步,设立同名实验室加不低于五百万欧元的年研究经费,专利分成40%。”(这是猎头在挖我认识的一位大老时开出的待遇)

林振华闻言,下意识的便与徐云对视了一眼。

好家伙。

这种待遇基本上可以算是拉满了。

签字费三百万欧元且不说。

光税后年薪的一百五十万欧元,就要远超国内官面上的待遇了。

目前国内院士们的账面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基本工资加双院——也就是科学院和工程院的补贴、外加国家特殊津贴,岗位津贴这几部分组成。

这部分的账面收入其实不高,累加起来大概在每个月九千左右。

另一部分则是所在地优待,也就是引进待遇。

目前国内院士待遇最高的高校是中北大学。

待遇为科研启动费200万元、安家费10万元、年薪20万元、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等。

待遇最高的单位则是双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待遇是200平方米的住房,并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安家费,启动经费100万。

除此以外。

就是院士们在商业上和其他机构的合作收入了,也就是体制外的科研收入。

这部分收入则有高有低,没有一个定性。

高的分红几千万上亿,低的可能才几十万上百万。

当然了。

说到体制外的科研收入,有些时候大家会有一个很奇怪的心理:

当听闻一位院士靠着科研年入数十万或者百万时,大多数人心中不会有什么其他想法。

甚至会感觉这种收入有些少了。

但如果在知晓某某院士收入千万甚至上亿之后。

很多人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了。

其实吧。

以徐云接触到的圈子情况来看。

国内年收入在百万以上的院士非常非常多,除了管理学部你几乎找不到百万以下的院士。

但另一方面。

收入破八位数的数量却真没多少,九位数就更别提了。

实际上体制外的科研收入,依旧是国外要优于国内。

比如之前提及过的布洛芬专利。

其发明人和专利拥有者斯图尔特·亚当斯活着的时候,从博姿公司获得的分红超过了十亿美刀。

甚至在海对面的科学院,院士是可以直接签署代言合同的。

比如DNA之父沃森在还没翻车之前,一年光靠代言保健品的合同,收入就在千万美刀以上。

在徐云看来。

专利分红只要来源正当经得起查,就不应该因着收入量级的提高而产生观念上的变化。

至少这种靠着辛苦研发带来的收入,要比某些明星光鲜上无数倍。

至于研发经费方面嘛......

目前欧元对华夏币的汇率是7.0155。

也就是说五百万欧元折合华夏币,大概是三千五百多万。

这是什么概念呢?

目前国内科研总经费的记录是由浙大的杨学明院士保持的。

总金额3.1438亿华夏币,项目数16个。

平均一下。

一个项目大概2000万。

单项最高记录则是由华南理工的唐本忠保持。

5项目2.1177亿华夏币,平均一项4000多万,最高的一项是8400万。

至于其他所谓的数亿啊数十亿的项目,那都是国家通批的长期次任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