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德国佬拯救世界 (7.4K)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一十七章 德国佬拯救世界 (7.4K)

要知道。

按照早先的比例计算。

十万英镑搁在后世,那tmd是一点多个亿......

徐云的欢乐豆都才3000多万呢。

因此有了富婆的撑腰,徐云此时的底气自然也就很足了:

“至于有同学问的能否和光电效应媲美.......我只能说双方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光电效应从性质上来说只是揭开了光学上的一些奥秘,它的实质其实是拓宽了物理学的空间,但并没有真正的动摇到物理大厦的根基。”

“比如由此推导出的经典波动方程,这个方程被法拉第教授发布在了上一期的皇家学会报刊上,它的形式其实就是某种经典物理的表示。”

“而我们这次要做的,则是.......”

“在现有的大厦根基处,挖出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说到这里。

徐云忽然沉默了几秒钟,接着话锋一转,扯到了一个无关的话题上:

“各位同学,谁能告诉我,光的本质是什么?”

很快,下方有人便举起了手。

此人也是徐云的老熟人,乔治·艾里的儿子休伯特·艾里:

“根据1816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定义,光是一种疑似具备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特殊物质。”

“它在以太中进行传播,具体性质会根据所处情景产生固定的变化。”

啪啪啪——

徐云拍了拍手,对休伯特·艾里投去了一个赞许的目光:

“说的很好,格兰芬多加十....咳咳,总之非常完美。”

然而下一秒。

徐云的目光骤然变得深邃了起来,语气中带着微妙:

“不过艾里同学,你是否想过一种可能呢?”

休伯特·艾里微微一愣:

“什么可能?”

徐云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竖起一根手指,说道:

“你所说的后半句话其实是错误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能在某些情景下变化无常,同时.......”

“以太,这个物质根本不存在。”

哗啦——

徐云话音刚落。

面前便齐刷刷的站起了一堆格物社社员,随之响起的还有一阵整齐的驳斥声:

“不可能!”

“绝不可能!”

“罗峰同学,你在说什么啊?”

“罗峰同学,你是否清醒?”

现场唯独艾维琳一脸平静,其余众人....甚至连同一旁的小麦和老汤都有些诧异。

若不是考虑到徐云是熟人,他们恐怕也会忍不住出声质疑。

现场的这些社员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并非是他们心态不行,而是因为徐云丢出的这个炸弹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首先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个时间线受徐云那封信的影响,科学界对于波粒二象性的认知要比原本历史更早、同时也更清晰一些。

虽然如今光学依旧在发展,但有一个认知几乎已经成为了公理:

那就是固定的情形下,光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固定的。

例如泊松亮斑,它证明的就是光的波动性。

又例如徐云此前搞出的光电效应,验证的则是粒子性。

两种情形中光的属性不会变化,也就是不可能出现泊松亮斑验证出粒子性的情况——虽然估摸着泊松本人很想见到这一幕。

因此光是徐云说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能在某些情景下变化无常”,便足以令人心神惊讶了。

熟料这句话还只是个开胃菜,徐云在后头蹦出了另一个相当炸裂的观点:

以太不存在!

以太。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多年,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他将以太称为除水、火、气、土之外第五种构成世界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之一。

不过在之后的两千年时间里,以太并未占据思想主流,甚至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这种情况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将以太重新拉回了舞台。

这个人不是小牛,而是笛卡尔。

笛卡尔认为物体之间所有的作用力都必须通过媒介来传递,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

因此,空间中不可能是一无所有的,而是充满着一种叫以太的物质。

以太虽然无法被人体所感知,但却能传递作用力。

在原本历史中。

小牛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赞同以太论,但他在写给牧师本特利的一封信中曾说过一句话:

“一个物体可以通过真空超距地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而不需要任何其他介质,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荒唐之极的!”

因此后世普遍认为,小牛默认了笛卡尔的观点,认为以太是引力传递的介质。

接着在1800年,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以及光的偏振性。

这个实验彻底让波动说力压微粒说,成为光本质的主流学说。

当时物理学家对光波的认识还停留在机械波的概念上,太空中没有任何介质,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却仍能到达地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