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除非......国内接下来要拿出的东西,比原子弹的“量级”还要恐怖?

甚至.......

能够让海对面都感觉到恐惧?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三人就这样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杨方才继续说道:

“当然了,两位,以上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猜测,现在咱们应该讨论的还是.....”

“到底要不要回国?”

回国。

听到小杨口中说出的这两个字。

现场的氛围再次肉眼可见的重重一凝。

过去这几天时间里三人一直都待在伯克利大学,不过彼此间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讨论这个话题——他们都在等今天的论文。

眼下论文已经发刊,那么话题就该重新回到原先的抉择上了。

过了十几秒钟,李景均才先舔了舔嘴角,对陈省身问道:

“省身兄,你的想法呢?”

“......”

陈省身修长的食指在桌面上敲击了几下,最终整个人深吸了一口气:

“景均,小杨,我准备回去。”

李景均闻言,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愕然。

他和陈省身相识也有接近二十年了,很清楚自己这位老朋友的性格——不同于数学上的才华出众,陈省身在生活中一直都是个选择困难症。

他很多时候连全麦面包和吐司都能犹豫半天,遑论回国这种关乎人生后半生发展的事儿了。

结果没想到。

三人之中陈省身居然这么早的就表了态,这可不想是他啊......

面对李景均的愕然,陈省身则轻轻笑了笑:

“景均兄,你为何这样看着我?”

“我如今也五十岁了,因奥本海默先生的邀请来到海对面,也过去了整整一轮。”

“海对面这边啥都好,科技发达、节奏现代化、建筑高大繁荣,但是....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啊。”

说着说着,陈省身亦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十年前海外留学生归国,当时我面对家庭和政治背景的顾虑所以拒绝了邀请。”

“如今小璞(陈省身的女儿)已经十一岁了,身体已经负担的了归国的颠簸,政治方面的顾虑我也打消了。”

“眼下既然有这么个大家一起回国的机会....我是觉得不能再错过了。”

“其实这样回国也好,我和老华那边还有些事儿要勾兑勾兑呢。”

或许是被小杨之前那番话刺激到的缘故。

陈省身这位后世谜团重重的数学大佬,少见的表露起了自己的情绪。

后世说起那些建国后留在海对面的学者的时候,经常会用【贪图海对面优渥生活】之类的句子去描述他们。

但实际上。

真正一心追求物质生活所以留在海对面的学者有是有,不过数量真没那么多。

根据海对面移民局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

1930-1945年在海对面留学的学者平均入籍时间足足长达11.3年,截止到1960年之前,毕业后三年内便入籍海对面的留学生人数只有17人。

所以大多数留美学者的轨迹其实带着很强的【迟疑性】,也就是各种因素的叠加下一点一点的朝海对面倾斜。

反倒是将来华夏强盛后,很多人钻着法子也要润到海对面。

而陈省身的经历,便是典型的前者:

物流毕业的履历让他在政治方面长期有着极深的顾虑,这导致在很多留学生回国的时候陈省身一直在怀疑与动摇。

同时众多留学生回国的那段时间恰逢陈省身的女儿陈璞出生,陈省身担心女儿和刚生产完的妻子坐太久船会出事,便最终决定留在了海对面。

接着再往后的故事就是所谓的砝码叠加了,如果没有今天这么遭事儿,陈省身就将在一个多月后留在海对面。

至于他所说的老华...指的则是华罗庚。

当初华罗庚曾经写信劝说陈省身回国,不过陈省身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海对面。

后来1955年兔子们评选第一批学部委员,陈省身的恩师孙光远遗憾落选,陈省身便认为这是华罗庚对自己的报复。

二人为此还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好在后来还是说开了。

当然了。

这件事最终并没特别影响二人的交情,远远没有发展到小杨小李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倒是陈省身和丘成桐的关系不是很好.....

接着陈省身又看向了李景均,问道:

“景均,你呢?”

“我啊?”

李景均闻言伸了个懒腰,目光悠长的看向了远方的天空:

“我也准备回去,毕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逃难来的嘛。”

“现在既然有了两位大人物作保,我肯定就打算回国了。”

陈省身点了点头。

李景均这话倒是没啥问题。

李景均确实是所有留美学者中的绝对另类,这年头留美学者里头为物流工作过的有不少,但像李景均这样的还真是孤本一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