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重生之神级操盘手 > 第一百九十六章 技工贸之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九十六章 技工贸之始

倪光南加入无穷大公司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一些学术界的期刊杂志,都着重报道了这件事。

毕竟他绝对算是这个时代,计算机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现在加入一家私人企业,怎么可能不造成轰动。

就连股市里面的计算机股票都闻风而动,再次出现了久违的涨停潮,带领上证指数大幅度反弹。

而联想公司,也再一次被世人聚焦。

柳传志对此事沉默不语,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很多人不知道,联想最早是中科院,计算机所下属的一家国有企业。

当时中科院计算机所投资了20万元,柳传志带领计算机所的十来个员工创办了——华夏科学院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

这是最早一批下海的科研人员。

春江水暖鸭先知,下海淘金的浪潮滚滚而来,科研人员也忍不住这个诱惑,纷纷开始踏入商海。

当时计算机所的所长还决定,公司可不受限制招纳计算所人员,也可以把任何一个不适合的人退回计算所。

更绝的是,所有公司的人,都可以保留计算所的编制,由华夏财政支付工资,并享有在计算所内继续晋升的权利。

这要是放在几十年后,绝对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你他娘的做生意还挂着编制。

可在那个时代,就这样发生了。

搞科研要突破,搞公司要赚钱。

一开始,柳传志等人为赚钱,可谓绞尽脑汁,整天像个没头苍蝇般的乱撞。

看见别人搞批发,当了一段时间的“倒爷”。

专门倒卖电子表、旱冰鞋,还有大裤衩和电冰箱。

这也是成本最低,来钱最快的方式。

有一次,彩电成了紧俏货,柳传志打听到,外地有个妇女,手里有大批彩电,便决心搞它一把。

柳传志兴奋异常,他叮嘱员工,一定要亲眼看到彩电再汇款。

那个富有激情的员工兴冲冲告诉他,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仓库大箱大箱的彩电!

不料,他们刚把钱汇过去,对方就脚底抹油,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些仓库里面的箱子,根本就是空的!

计算所给的20万,顷刻间就被骗去了14万!

柳传志如五雷轰顶,欲哭无泪,最后他们只能用仅剩的资金,选择一个翻盘的方向,孤注一掷,赌上一把。

最后,他们找上了在计算机所工作的倪光南,因为他手里有一个改变市场,颠覆行业的东西——联想式汉字系统。

当时的华夏,大约有11万台个人计算机,几乎全部来自ibm,只能在英文环境中运行。

没一定的英语基础,普通人根本用不了电脑。

倪光南的汉字系统,又叫汉卡,可以将英文全部转化为汉字。

柳传志看到倪光南的汉卡,两眼直冒光,立即找到他,要求合作。

然而,倪光南却根本不鸟他。

原来,他已经将lx-80汉卡交给了京城信通、华南中航技等几家公司,准备待价而沽,看谁卖的多,就跟谁合作。

论口才,柳传志可谓汪洋恣肆,都是出来做生意的,谁怕谁啊?

他滔滔不绝,然后一锤定音,说自己的使命,就是来实现倪光南的梦想的,保证把倪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

由此,柳、倪二人一拍即合,联想的技术核心诞生了。

后来,柳传志还是觉得汉卡的利润不够暴利,于是决定进口国外的电脑,插上汉卡开卖,吃一整条龙的利润。

事实果然大卖,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750万元,第二年飙升至7345万元。

1987年,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可想而知。

然而,这还远远满足不了柳传志的野望。

ast这个牌子,是一家美利坚公司,由两个香江人和一个巴基斯坦人创办,这三个人,把自己名字的头一个英文字母组合起来,就是ast。

1982年,ast做出第一批电脑主板,适用于ibm微机,还适应各种兼容机。

1988年,联想与ast签订了100万美元的合同,购买3000台机器,面向国内和海外市场。

柳传志的野心,就是走ast的路子,开发计算机板卡,步步为营,然后取其而代之。

后来倪光南在香江一家狭窄的实验室里,终于研发出了联想跨时代的产品——286样机。

用测速软件测试,运算速度是当时华夏市场上最快的(ast 286)的1.7倍,这就使得联想286主板,在德国汉诺威科技展上成为了畅销品。

经此一举,联想这个品牌,也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这个时候的联想,还是有技术的,一度是华夏风头最劲的科技企业。

不过整体的科研团队,还是依赖于倪光南为首的中科院研究人员。

比如其中的一些关键业务,直接就是中科院给的。

当时的联想,不仅可以无偿使用计算所的研究成果,甚至还可以使用所内的办公室、电话及所有资源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