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孔圣遗篇,宣传新式学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一十四章 孔圣遗篇,宣传新式学问

按照朱瀚跟老哥朱元章的谋划,金陵的科举分别设置了几个不同的学科,用来作为新老儒学的交替,原本道德文章能够笼络那些传统文人,而新学则让更多普通人可以获得科举的机会。

“这一套新学书本,不仅文字繁多,而且有不少的彩图插画,恐怕不是一般学子可以负担的。”孔元朗有些担忧的说道。

他负责整编的全都是数理化一类,自然是少不了各种图形和图画。

“哈哈,这个问题先生提的好啊!”朱瀚笑道。

“国公有志向让天下人都可以参加科举,与圣人有教无类异曲同工,孔某也是殷切期盼的!”孔元朗说道。

跟北孔的那一帮子官迷墙头草不同,南孔的孔圣人后裔们还是专心教书育人作学问的。

“其实,我已经是想好这个问题,凡是参加科举的人,不论是何人,统统都是给予新学书本一套,三个大类分别可以自己选,统统只要三十文钱!”朱瀚说道。

“三十文钱?”孔元朗顿时一惊。

三十文钱,别说是买一套新学书籍,而且是精美插图的书籍,就算是买一本最薄的经书,那都是不够的。

这根本就不是卖书,根本就是送书啊。

“没错,就是三十文,我不要卖书赚钱,只想要赚到读书人的心!”

朱瀚微微一笑。

经过朱瀚的一番操作。

再加上孔元朗等人帮助,儒家新学立刻在江南文坛刮起了一股子风潮。

许多读书人本来不愿意跟风新学,但是根据江南衙门的告示,传统科举实在是录取的功名人数有限,远远不够新学科举的人数。

而且,传统科举和新学科举可以前后并行,给所有人两次科举机会。

不学白不学啊!

学了儒家新学,那就是相当于多了一次科举录取的机会。

朱瀚的策略,让原本担心新学不好推广的孔元朗都是看得目瞪口呆。

“什么圣人学说,看来不过是天下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孔元朗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朱瀚有底气给读书人成本价送书,不是钱多,而是因为他已经有了这个极低成本的书籍技术。

如今除州的印刷造纸已经是完全采用了新技术,不仅能够造的更快,而且成本价格大大降低。

这其中全都是朱瀚系统签到获得新式铅活字和新式油墨印刷的功劳。

金陵江南行省衙门内。

刘伯温、施耐庵、胡惟庸三人正在向朱瀚汇报各自的行政进展。

“大人,如今江南各州府的科举报名已经是基本结束,差不多有二十万士子参加这一次科举,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大数目啊!”刘伯温笑着说道。

江南各地的文风虽然浓厚。

但是从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聚集这么多的文人们参加科举。

之前参加科举,不仅需要有秀才、府学等功名。

而且对于多数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巨大开销负担。

从各地进京赶考,可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事情,一般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一个壮劳力的离开。

如今,这大多数的科举参与者,都是冲着新学来说,基本上都是不用担心他们长途跋涉,因为各地的州府都是可以拟定各自的功名。

与原本的科举一样,也是分别授予秀才、举人、同进士和进士的功名。

州学录取的低级别人才,可以授予秀才功名,稍好一点的再授予举人功名。

至于更高的同进士和进士,则是需要各地州府的举人来金陵赶考,选拔出其中特别优秀者来授予同进士和进士。

朱瀚搞出来的这个新式科举,可远比之前的‘旧科举’影响力大多了啊。

首先,新式科举的参与人数大大激增,而且录取的人数也是大大增加,原本的旧科举每一次录取不过是几百人,而这一次的录取人数足足能够上万之多,只要不是文盲,再有一点新学的水平,基本可以捞到一个秀才。

江南行省的秀才,已经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当官了啊!

对于读书人或者普通人来说,什么功名大小,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只要能够当官就行。

“大人,除州刊印局上报,说是订单太多,日夜赶工也是不够,想要从金陵调拨五百名工匠去除州!”胡惟庸说道。

“订单太多?如今新学书籍不是已经发的差不多了嘛,哪来这么多订单?”朱瀚疑惑道。

自从新的印刷技术出来,除州红巾军印刷的书籍立刻就是异军突起,不仅书本纸张洁白挺括,而且印刷的字迹更加的清晰,甚至还采用了这个时代绝无仅有的三色彩印!

特别是经过各个新学书籍的大规模散发。

各地的书商都是看到除州刊印局的实力,纷纷带着银子上门求着给自己印书。

“这订单,却是最近刚刚增加的,印制新学书籍花费巨大,刊印局的人也是想要多多营收,所以就接了不少各地订单,其中最大的就是汴梁大丞相刘福通派人来要的皇宋历书,其次则是江南书商的订单。”胡惟庸说得有些支支吾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