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从绣春刀开始崛起 > 第二章 姐妹二人的对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哎呀,盼儿,你这些话从哪里学来的?真是不知羞……”

“怕什么,又没旁人在,就咱们姐妹俩还不能说说知己话么?”

“那吧,那我可直说了,我觉得呀,许公子不是奔着茶来的。”

赵盼儿回道:“当然啊,他一定是奔着三娘的果子来的。”

“少装,盼儿,我就不相信你一点都感觉不到。”

“感觉什么?”

“装,继续装……”三娘哼了一声:“许公子怕是奔着你来的。”

“奔着我?”赵盼儿笑了笑:“三娘,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与欧阳早就有了婚约。”

“我当然知道,但问题是,有时候喜欢一个人他管你有没有婚约?哪怕成了亲,该喜欢的还是会喜欢。

总之,我有时候发现,许公子会不时打量你的背影,眼神明显有些不一样……”

“三娘,你多想了,来我这里喝茶的老主顾多的是,或许许公子就是单纯过来喝茶的……”

“咦?”

这时,三娘突然瞟向外面。

茶铺门外,一道人影正撑着油纸伞小跑而来。

“哈?看,我说什么来着?这么大的雨许公子都来了。”

赵盼儿顾不上说话,赶紧起身也拿了一把伞迎了出去。

“许公子,这么大的雨你也来了呀?”

“对啊……”许长安跑到房檐下,收了雨伞,然后跺了跺脚上的泥水。

“呀,许公子,你衣服都湿了,赶紧到屋里烤烤,当心别着凉了。”

“好!”

“哟,许公子,今天是真的稀客。”三娘上前开了一句玩笑。

许长安也笑道:“可不是稀客?这一路上全是稀泥。”

“头发也有点湿了,盼儿,快拿毛巾来。”

“我在生火,毛巾就在柜子后面。”赵盼儿应了一声。

“好吧。”

三娘走到柜子后面取了一张毛巾,随之走到许长安身边抬手去擦。

“三娘,这怎么好意思?我自己来吧。”

“没事没事,后面的头发也飘湿了,你不好擦的,我来吧。”

“这……多谢三娘。”

“有什么好谢的?举手之劳罢了,倒是你呀,这么大的雨也跑过来,也不怕着凉。”

这时候,三娘的神态、动作、语气像极了一个温柔的妻子。

赵盼儿在里屋瞟了一眼,不由低下头笑了笑。

但也不知为何,内心里却又突然涌起一丝丝奇怪的感觉。

她说不清是感觉。

也没去多想,将炉火烧旺之后便唤道:“好了许公子,先把衣服烤干,我去给你沏茶。”

“好,多谢赵娘子。”

这时,三娘不由笑道:“许公子,大家都这么熟了,你也不用这么客气娘子娘子的叫着,叫她盼儿就好了。”

在当下的年代,娘子二字有着多重意思,可以代指妻子,也可以代指姑娘、夫人、当家主母等等。

比如在路上遇上不认识的女子,可以称一声小娘子。

而在大户人家,下人们也习惯称夫人为娘子,大房称大娘子,二房称二娘子之类。

总之,用途很广泛,正如称呼男子为公子、大哥、兄弟之类的差不多。

“这……怕是不妥吧?”

三娘振振有词道:“有什么不妥的?这又不是她的小名,对吧盼儿?”

一般来说,女子的小名有两种。

一种,是没有大名,只有小名,比如一些穷苦人家的女儿都是没有名字的,小时候便起小名,比如什么阿花、阿秀、巧儿之类。

长大嫁人了,便冠以姓氏,称某氏,或加上夫家的姓氏,某某氏。

而另一种,便是大户人家、官家千金,书香门第之类的人家的女儿,她们通常都有自己的姓和名。

同时,也会起一个小名。

比如一代女皇,媚娘就是她的小名。

但是,这样的小名外人就不能乱叫了,要么是长辈,要么是情侣之间。

盼儿听起来像是小名,但却也是她的大名,姓赵,名盼儿。

民间女子用盼儿、招弟、招娣之类为名的比比皆是,算是讨个口彩,希望以后能够生个儿子。

民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是有户人家生了个女儿,起名“招弟”,希望下一胎生个儿子。

结果,第二胎还是女儿,于是起名“再招”。

没料,第三胎还是女儿,一怒之下,起名“继续招”、

第四胎……

男人绝望了,干脆起名为“绝招。”

很多现代人总认为古人愚昧,重男轻女,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甚至是偏激的看法。

特别是农村,为什么人们希望生儿子?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劳动力,为了人丁兴旺。

家中没有男丁,基本上就是被人欺负的命。

言归正传。

赵盼儿笑了笑:“无妨的,三娘说得对,许公子没有必要这般客套,叫我盼儿就好。”

“好吧,那以后叫你盼儿,你们也不必那般客气,许公子来许公子去,叫我长安。”

“哦?长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