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仙侠 > 法海穿越唐三藏 > 第四百三十九章 三藏,你与吾有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百三十九章 三藏,你与吾有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大乘、小乘皆是佛法,或许经文感悟有难易之分,但其本身不该有上下之别。

“请。”

接引佛祖一伸手,示意三藏先说。

而后,便听三藏开口说道:“世间只一佛也,是故,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此言一出,大雄宝殿之中的佛众与菩萨,齐齐变了脸色。

但很快,众僧便也就平息了下来,毕竟这本来就是一个小乘与大乘最根本的区分方式。不仅仅是佛只有一位,在小乘教法之中,连菩萨果位都没有,最高便是证得阿罗汉与辟支佛。

毕竟小乘佛教专修解脱道,此乃厌离人天的生死道,修行证果后,不愿回来再度众生,只求自了生死,永入涅盘...

而大乘修菩萨道,一般来说是自度、度人并重,但实践中根据个人秉性不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偏重。

...但,这是讲给那些凡人听的啊!

不然灵山在出现大乘佛法之前,那些佛众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对此,法海给出了解释:“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其中的禅机,其实也十分浅显,并没有太多高深的涵义,最起码在场的众僧都还是听明白了。

“妙哉。”接引佛祖听了三藏之言,抚掌而笑:“吾等不过空有佛之号,并无佛之实。”

坐在金莲之上的如来佛祖,与观音菩萨对视一眼,似乎在说:“这三藏之所以不愿意成佛,难道是因为修行小乘教法的关系?”

菩萨微微摇头,“若是如此,三藏早入寂灭了,哪里还有取经之事?”

“修小乘,可斩断尽自身之于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接引佛祖向三藏问道:“你既是大唐高僧,佛学深厚...为何迟迟不证道?”

法海也没什么可犹豫的,“贫僧不求解脱,不了生死,更不能灭尽身智...修小乘而出世者,证道失而人性,贫僧不愿也。”

简单来说,法海之言的核心意思就是:道理我都懂,我就是不愿意。

不等接引佛祖说话,法海却向接引佛祖反问了一句:“而何为解脱?”

接引佛祖双手合十:“离苦得乐,脱离世间苦海,彻底的解缚轮回之苦,证悟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之本心。三藏以为如何?”

“灭虚幻之相,绝名色与识之轮转,断前后世之因果,终业与报之纠缠,超脱于轮回之外...此或可谓之解脱。”法海说到这里,稍顿了顿,才接着说道:“小乘以四果为终极圆满之果地,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果...正是如此。”

若说大殿之外,或许会有不少僧人可能对小乘教法并不是太熟悉,但在这大雄宝殿之中,即便是众僧没有去刻意修行过小乘教法,但一些小乘教法的内容,他们还是知道的。

小乘的四种修行证果,其实也就是小乘声闻乘在修行过程中的四种阶段: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与阿罗汉果。

其中阿罗汉果,便是谓已断三界见思烦恼,究极圣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而大乘教法的解脱,则又有不同。大乘十地,只需要证得初地,便是解脱;进而往上,直到成佛,其解脱境界自然也会随之渐次入深。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必须勤修六度万行,以中道实相义而正行,破尘沙惑、破无明惑,因而证成佛道。

“而小僧以为...”法海缓缓开口,“解脱乃为涅盘,而证入自性涅盘之境界——”

“其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

“其二者,有馀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

“其三者,无馀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

“其四者,无住处涅盘。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

“故曰涅盘。”

大雄宝殿中众僧听后连连点头,不得不说,三藏的佛法确实深厚,只四类,便从理佛性、小乘的声闻与缘觉,以及大乘等四方面,论述了各自不同的涅盘解脱观。

三藏的佛法,也早不拘泥于一家,甚至已有自成一派之象。

说完了“解脱涅盘”,而后法海又同接引菩萨各自论证“人我”与“法我”之间不同,以及小乘大乘各自对待两者的看法。

最后还论了一番《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与《杂阿含经》等小乘经典...三藏也总有妙语惊人。

等论经结束之后,便是接引佛祖都忍不住向着三藏法师说道:“与三藏论经贫僧受益匪浅,可见小乘佛法,毕竟还有可取之处。”

其实不论是小乘、大乘...亦或是其余佛门各宗,本出一源...即便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大相径庭。但其核心,都是劝人向善的法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