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 第658章 崇祯的感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军的战斗力本就不如后金军队,还采用添油战术,逐次增援,没有集中兵力和强大的后金军队决战,以获取更大可能的胜利机会。

虽然集中兵力也未必打得赢,但这种添油战术也让老帅孙承宗备受指责,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

后人在复盘“大凌河之战”时,也会很疑惑,孙承宗也是老谋深算,并非不知兵。

他肯定也知道后金的围城打援的打算,以及明军战斗力跟后金军队的差异,可他为何还要分批出兵救援?

孙承宗对上述明军战斗力的缺点,以及分批救援的成功可能性极低,都是一清二楚,但他没有多少选择,他要计算的还有政治账。

首先,大凌河城危在旦夕,谁也不知道后金会什么时候拿下城池。

当时跟城中已经断绝和外面联系,在锦州的明军也无从得知城中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五天?十天?一个月?完全不清楚。

在外围的明军,只能不断派军过去,哪怕打不过去,也要让大凌河城中的守军看到希望,坚定他们守城的决心,

而且,这一战,不管战争过程如何,只要失败,作为主帅的孙承宗就要背责,他必须做出积极主动的行为,否则,在朝中的政敌不会让他好过。

军事上,添油战术不可取,但政治上必须做出姿态,不停去救援的姿态。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锦州城、松山城中的关宁军,也在逼孙承宗不停地派兵去救援。

因为大凌河城中围着的是祖大寿,大凌河城对关宁军来说,是无所谓守不守得住的,但祖大寿对整个关宁军系统来说,就太重要了。

当时,辽东将门及关宁军的头号首脑就是以祖大寿为首的祖家势力,他要是完蛋,不管是战死还是投降后金,对关宁军来说,都是毁灭性打击。

朝廷都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捕,祖大寿马上带兵擅自离开,崇祯皇帝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敢治他的罪。

有祖大寿在,辽东将门和关宁军就是一个整体,能团结起来跟朝廷讨价还价,独占辽东,独占辽饷。

万一祖大寿不在了,这个利益集团不能短时间推出让人信服的首脑的话,就极有可能分崩离析。

所以,在后方以吴襄为首的关宁军绝不会坐视祖大寿完蛋,他们即使知道添油战术不对,依旧会逼迫孙承宗出兵。

在最终的两军决战中,明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吴襄部的防线被后金军队攻破,他率先逃亡,导致明军失败

但在整个“大凌河之战”的四次救援行动中,他都是最积极的。

四次救援,吴襄参与了三次,去一次败一次,依然还去救援,结果再败……

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是辽东将门利益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他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

孙承宗或许会去赌大凌河城能坚持到明军所有援军到来之前,吴襄绝对不敢赌,站在他背后的辽东将门和关宁军也不敢赌。

他们必须出兵,孙承宗不出兵,他们哪怕违抗军令都会出兵。

战后,孙承宗黯然下野,这一战成为他政治生涯的终结。

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关,打到他的老家高阳,孙承宗率全族携城中军民抵抗,孙氏举族遇难,满门忠烈。

而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寿向清军投降后,又哄骗皇太极说要招降锦州,借机逃回来。

他继续掌控辽东将门利益集团及关宁军,又赚了十多年辽饷,直到崇祯十五年时再度向清军投降。

在祖大寿投降后,关宁军归属成长起来的吴三桂执掌,吴三桂最终投降建奴,并联合其他汉奸,率兵对忠于明朝势力发起致命打击。

作为穿越者,朱慈烺当然很清楚怎么回事,可崇祯太上皇不可能知道,朱慈烺又没法和他细说。

他只能说道:

“战术上严重失望,明知建奴围点打援,却还是派兵三千五千救援,完全就是羊入虎口,有多少明军够这样消耗,为了救一个祖大寿,最终让六万救援大军全军覆没……”

“这次皇太极兵围锦州目的,依然是围点打援,他想把我护国军消灭在乳峰山。父皇看明军如何将建奴打的全军覆没,到时抓住黄太极,希望您不要太过激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