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保证事后你们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我也知道你们其实多数都是因为不想在宣大开平这些穷苦之地,所以想一旦燕王赢了,你们可以回到南边你们的老家。
这样想也没错。
毕竟蒙古已经臣服,作为戍边的你们,已经不需要再在边镇受苦。
但我会给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以后边镇必然要裁撤一部分,然后改民籍,让裁撤的回南边,而留下的那些,我会帮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我已经开始在会宁种稻,我也答应了以后会承包大宁的军需,我以后也会承包宣大甚至延绥等地的军需。
我能让会宁的军户,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当然也能让你们过上。”
杨丰说道。
这一波北方各地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倒向朱棣,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杨文所说的,北地苦寒,日夜思归。
这也是原本历史上朱棣迅速解决大宁的原因。
原本历史上至少蒙古还没真正彻底解决,所以边镇这些军户虽然不喜欢,但也知道他们的职责,毕竟这些军户基本上都是南方北迁。刚刚把蒙古赶回漠北二十多年,绝大多数军户的使命感依然存在,他们本来就是当年北伐的,那些老兵绝大多数现在依然活着。但现在朱棣的西征,可以说彻底解决了蒙古,连蒙古大汗都在京城能歌善舞了,草原上的蒙古人都已经是大明臣民,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在边塞吃苦?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南方来的,在鱼米之乡的富足温暖中,跑到这些零下二三十度的贫瘠之地,本来就很不满,现在已经没有敌人了那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
其实明朝直到中期,包括迁都后的那些京营,对北方的态度依然都是暂时驻守之地。
哪怕朱棣迁都后,北平的性质其实也一直都是行在。
所以土木堡之变后,大多数将领的态度就是干脆南下。
他们不想留在北方。
哪怕勋贵也不想。
农耕时代亩产四五石的稻作区和亩产一两石的旱作区,那可以说就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更别说北平这种连明末三言二拍里都评价苦寒之地,至于宣大开平大宁河套这些就更不用说了。
蒙古人向往漠南,可在大明的边镇军户看来,这就是苦寒之地。
所以当朱棣给他们一个承诺后他们立刻就做出选择。
“大使,小的是跟随大使西征的,您能保证皇帝会听您的?”
一名军官小心翼翼地说道。
“他不听的话,我会以我的方法让他听的,你们不会以为我会对皇帝有什么畏惧吧?
连他爷爷都被我用枪打过,更何况是他。”
杨丰说道。
后面杨文忧郁了一下。
当然,杨大使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小的信大使!”
那军官说道。
紧接着他看了看地上的朱高煦……
“大使,高阳王终究小的少主,小的恳请大使饶了他。”
他说道。
“放心,好歹我还是他姑父,虽然没成亲,但终究有事实,他姑姑对他也还算喜欢,我不会杀他的,你们带他回北平,告诉朱高炽,我会南下北平,如果他有他弟弟的体格,可以试试阻拦我。”
杨丰说道。
朱高煦死不了。
这家伙体壮如牛,摔几下而已,光那一身肉就堪比气囊。
他只是憋屈的。
那军官随即下马,和同伴一起抬起了他们的高阳郡王,旁边有人弄来辆驴车,可怜还在昏迷中的朱高煦被抬上驴车,就像高粱河车神般躺在驴车上,然后在部下护卫下,很萧索地回北平了。
至于剩下的……
散伙呗!
这支骑兵主要就是燕代谷三藩另外加上部分北平,宣府,大同的卫所骑兵,因为谷藩和代藩的护卫都选择了对抗朝廷,宣大二城的将领要么加入,要么弃军而逃,要么被抓起来或被杀了。
毕竟那些军户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支持藩王们。
少数将领无能为力。
而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只是各自返回各卫。
他们对杨丰还是信任的。
主要是杨大使身份特殊,他说就算皇帝不同意,他也会以他的方式让皇帝同意,那么就应该相信一个当年在承天门外,敢对着大行皇帝开枪的人。
他都敢对大行皇帝开枪了,当然不至于不敢对皇帝开枪。
杨丰就这样进入开平。
而就在此时。
京城。
“陛下将亲征。”
张显宗一脸焦急地走进公主殿下的办公室。
“那他就亲征吧!”
小公主很淡定地说道。
“公主,您为何不劝阻?”
张显宗说道。
“我为何要劝阻,他现在还怀疑我呢!就连蓝玉都不劝阻,我为何劝阻,再说他又不傻,有锦衣卫,有侍卫,有随行亲军,还有炮舰,想对他不利哪有机会。苏州那边现在已经有人想投降了,他只要过去,就算方孝孺是诈降也没用,说不定他诈降本就是被人哄着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