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体育 > 天兵在1917 > 第544章 红海军的未来(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4章 红海军的未来(上)

当然,这些也是马后炮,毕竟那时候科技条件有限。苦寒的北方毕竟没有温暖湿润的南方吸引人。

不过李晓峰决定纠正这个错误,反正一战胜利到二战爆发之前的这将近二十年时光。俄国的势力是不可能向西欧或者南欧发展的,倒是可以未雨绸缪重点加强北冰洋方向,一旦小胡子朝挪威出手,苏联完全可以抓住机会分一杯羹。

甚至操作得当的话。在二战胜利之后,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也不是没可能。那样的话,北方舰队将直接面对英伦三岛,彻底地摆脱被封锁的被动局面,那时候就轮到英国人和美国人头痛了。

当然这些还太遥远,暂时李晓峰只能提前开展布置,打好基础,之前他已经向导师大人进言,在内战结束。在击退了协约国的干涉之后,应当修建两条重要的运河!

第一条运河就是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运河,这条运河修通之后。黑海和里海就打通了,黑海舰队完全可以支援封闭的里海,确保俄国在里海周边的渔业和石油利益。

第二条运河就更加重要了,那就是沟通北冰洋和波罗的海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这条运河历史上也修建过,不过船闸和规模太小,只能用于将北方的林业资源运到彼得格勒。

在李晓峰的规划中。这条运河的规模应该更大,必须要满足波罗的海舰队调往北冰洋的需求。如此一来。北冰洋和波罗的海将打成一片,两大舰队完全可以合为一体。这其中的战略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要修好这条运河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历史上苏联就是用内战中的几十万反革命份子修建的这条运河(修完之后,反革命份子也被解决得差不多了)。

李晓峰当然不会这么浪费人力,而且光靠人力也没办法修建他想要的那种规模的运河。幸亏之前搞到了不少黄金,否则这条运河还真修不成。

而且,这还只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舰队尤其是主力舰方面,俄国在未来二十年需要一支什么规模的海军才是重点问题。

现有的舰队肯定要裁撤,在这场海战爆发之前,除了黑海舰队的那三艘无畏舰之外,李晓峰暂时想要保存的也只有两艘巴伐利亚和四艘国王级,十来艘的规模应该是足够了。

但是这场海战让李晓峰改变了部分想法,纵观这场海战,表现最突出的是空军,除开空军之外最突出的其实是那四艘德制战巡。跟后面没有速度的主力舰队相比,四艘战巡简直就是救火队员,没有他们优良的表现,巴西列夫的舰队表现得可能更差。

从这四艘德制战巡的表现看,拥有速度优势的主力舰还是有用的,而且从后来二战中的主力舰的表现看,高速战舰才能跟上航母编队,才有意义。

很显然,包括巴伐利亚级在内的老式德制战列舰虽然看上去不错,但速度实在太慢了,根本无法跟上航母编队活动。看看日本海军的战列舰,表现最活跃的不是用举国之力营建的两艘大和,也不是条约时代的七巨头中的长门、陆奥,而是四艘略显老态的金刚级,原因是什么?只有他们有速度而已。

所以李晓峰决定留下四艘德制战巡,将他们加以现代化的改造,用燃油锅炉全面替换掉上面的燃煤锅炉,速度达到30节左右问题并不大。而且必须看到,德制战巡的底板还是很不错的,大部分都有300毫米的水线装甲,比金刚级203毫米的底板强多了,至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候不用动水线装甲,加强炮塔和水平装甲就行了。

李晓峰大概的咨询了一下,四艘德制战巡里塞德里茨号和毛奇号比较麻烦,改造的时候可能要有大动作——拆除舰体中部的两座炮塔,将其让位给锅炉舱,如果不想削弱太多的主炮火力,那就要拆除舰桥并后移,然后在原本舰桥位置新增一座主炮塔。这样一来,两舰可以增加锅炉数量,其增加的功率完全可以抵消增加水平装甲以及防雷突出部的重量。

至于兴登堡和德弗林格尔就不必这么麻烦了,改进的时间可以放在三十年代,到时候全面替换上面的老旧锅炉,代之以新式锅炉和蒸汽轮机的动力,完全足以抵消增强装甲以及大量高炮的重量。

而这样四艘快速战舰无疑比老旧的慢速战列舰价值更高,不过如果保留四艘战巡,那么就要淘汰四艘战列舰,那么是淘汰四艘国王级还是淘汰两艘玛利亚皇后和那艘还没建成的波尔塔瓦呢?(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废人s同志和尤文图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