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体育 > 天兵在1917 > 第26章 逆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要么修改战术指标,要么给我一款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否则。我也没办法!”西科斯基撂挑子了。

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不是没有,如果采用12ycrs发动机,960马力的指标基本上能保证原本战术指标。但问题是,李晓峰上马s-12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多出来的那几百台12ybrs的问题,换用12ycrs那这批发动机不是砸手上了?

可是不换发动机,那就得改战术指标,比如削减三分之一的载重,那么问题也自然就解决了。可s-12存在的意义就是一次性运载一个步兵班投入战斗,削减三分之一的载重。那岂不是要少拉两三个人?难道将一个步兵班拆成两半,分乘两架直升机投入战斗?

这种搞法李晓峰也没办法接受,一来二去的这个事情就僵住了。直到维多利亚听闻之后,才嘲笑道:“亏你还自认为是聪明人,还是搞政治的,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不好解决的?”

李晓峰很没好气地反问道:“那你说怎么解决!”

“很简单哈,之前这批发动机让你觉得为难,那是因为苏联政府不愿意接纳12ybrs。现在这还是问题吗?”

维多利亚一句话让李晓峰是茅塞顿开,是啊!他怎么就钻牛角尖了。他没办法解决12ybrs的问题,不代表苏联政府解决不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12brs发动机替换tb-3上不太成熟的am-34,不管是发动机功率还是体积,两者相差不大,而且相信被am-34折腾得欲仙欲死的空军很愿意摆脱这款要老命的发动机。

李晓峰的建议一经提出,就获得了阿尔克斯尼斯的积极响应,说实话,力主发展tb-3的正是他,而对tb-3很失望的也是他,固然tb-3让图哈切夫斯基很没面子,但他这个空军老大就有面子?

反正阿尔克斯尼斯也算是痛并快乐着,李晓峰一提出换发动机的建议,而且还都是现货,他立刻就拍板答应了。

不得不说,am-34初期型号还是跟12ybrs有差距,换了之后,tb-3基本维持原本的性能不变,而可靠性是大幅度增强了,至少再也不用机械师用手摇水泵给散热器泵水了。

甩掉了12ybrs的包袱也就意味着s-12不用降低战术指标,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整个s-12项目而言,发动机的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个小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来自布柳赫尔。

对于用于取代炮兵气球的那些s-11直升机,布柳赫尔反馈上来的情况看是毁誉参半,好的方面是s-11性能确实比热气球理想,使用起来很灵活很方便。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是一大堆,和热气球相比直升机需要专业飞行员,这对于炮兵来说是个问题,其次,维护保养比热气球要复杂得多,需要增加的不仅仅是飞行员,还需要一票地勤配合,这对于炮兵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

当然,这些问题还没什么,只不过制度问题,完善相应的陆军航空兵体系也就完了。但真正让炮兵们觉得头疼的是,直升机某些方面的性能缺陷让他们吐槽不能。

震动实在是太大了,几乎跟老式的坦克和拖拉机有得一拼,飞上天之后,交流很成问题,无线电里只能听到咚咚咚的机械震动声,这和安静的热气球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作为炮兵的观测用具和眼睛,不能清楚的将数据传回来,飞行性能再好又有什么用?

不光是噪音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直升机低劣的可靠性,对于远东地区恶劣的环境,s-11很是水土不服,出勤率低得让人无语。而且就是这种低下的出勤率中还出了好几起飞行事故,送掉了将近十条人命。炮兵观测员普遍对直升机存在恐惧心理,强烈的要求回归热气球。

当然,像布柳赫尔这样的军事家不会如此的短视,在短期试用中他很敏锐的看到了直升机的优良特点,认为这种飞行器还是大有可为的。不过同时他也要求新的直升机必须解决以上的问题,并且尤其是强调必须要增加载重量。因为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过小的机体限制了直升机的实用性。

布柳赫尔的要求还是很合理很有远见的,李晓峰也乐于接受,所以他一面向布柳赫尔保证新的直升机会解决这些问题,另一面命令eo公司向远东派出更多的直升机、配件以及更好的飞行员和后勤。当然更重要的是命令诺基亚公司尽快拿出一款降噪耳机。

几个月后,当降噪耳机、地勤人员抵达远东之后,也经过了这一段磨合期之后,s-11的大部分问题都得以解决,除了那个该死的震动问题是真心没办法——活塞式发动机的通病。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炮兵们开始对直升机的印象大加改观,甚至相当一部分炮兵迫不及待的要求更大更好的直升机了……(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秒杀土豆同志和尤文图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