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玄幻 > 灵将之说 > 第602章 第四支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火皇朝同光三年(925年),李火皇朝伐前蜀,前蜀军战败,成都沦陷,前蜀宣告灭亡。

西取蜀地后,李火皇朝大军并未立刻撤军,军政大权还掌握在前线大将郭崇韬手中;而且平定之后所有的政事,也都是郭崇韬来管理,旧将的招抚,官吏的设置,军队与朝廷的奏报往来,都要经由他手,而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却被冷落了。

郭崇韬,李火皇朝宰相、名将、军事家,最初在李克修手下效力,后得到李存勖重用,和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机要事务。

有些宦官见郭崇韬如此得势,心里便很不舒服,于是想方设法在李继岌面前挑拨是非,陷害郭崇韬,这时,李存勖又派太监向延嗣督军还朝。

郭崇韬最痛恨宦官干政,对向延嗣冷眼相加,向延嗣心生不满,回到洛阳后,就在李存勖和刘后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

李存勖担心郭崇韬成为日后的隐患,于是命令魏王李继岌伺机杀掉郭崇韬,并顺势灭了郭崇韬九族。

奇袭灭朱金,西平巴蜀,郭崇韬可谓居功至伟,这样重臣都说杀就杀,一时间朝野纷纷议论,人心惶惶,认为下一个遭殃的,难保不是自己。

杀掉郭崇韬后,李存勘又开始防备兄弟李嗣源,且疑心越来越重,他担心自己死后,几个儿子斗不过李嗣源,到时天下定会被李嗣源夺去,但李存勤又不知道如何除去李嗣源,就在这时,突然惊闻魏博军发生兵变!

这次兵变的原因很荒唐,居然是因一则谣言引起的,民间传说魏王李继岌被皇帝杀死,而刘皇后为了给魏王报仇,又把皇帝李存勖给杀了;加上驻守贝州的魏博军驻期已满,没及时换防,军心动荡。

这时魏博军领主手下有个叫皇甫晖的看到局势混乱,便想浑水摸鱼,纠合同党劫持了领主,说:“魏博军为皇帝夺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现在皇帝不但不赏,反而要加害我们。何况现在皇帝已死,洛阳大乱,大人何不与我们一起讨逆,谋取好一场大富贵?”

领主不从,被皇甫晖砍死,乱兵强行拥立指挥使赵在礼,在魏州起兵。

李存勖得到消息后,极为愤怒,李火皇朝同光四年,即926年二月二十三日,李存勖召开军事会议,宣布自己将御驾亲征。

李存勖话音未落,大臣们一下就炸开了锅:“京城是天下的根本,现在虽到处发生动荡,但皇上仍宜在京坐镇指挥,不应离开,只需派大将出征就行了。”

李存勖不回答,牵出另一个问题:“行钦讨伐已久未果,继岌的大部队尚留在蜀地未归,现在朝中已无大将可派,我恐怕只有亲征。”

这就是李存勖抛出的问题:朝中无人。

李存勖登基后,曾赐给三个人铁券,郭崇韬、朱友谦死后,就只剩下李嗣源。

有人提议李嗣源挂帅出征,但李存勖不愿意:“我想把嗣源留在身边作侍卫,你们还是推荐别的人吧!”

这时,老将张全义出面发话:“河北平原最近多事,时间拖久了定生祸患,我赞同派李嗣源出征。现在还依靠元行钦这些人,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众口一词,众怒难犯,纵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李存勖也不能同所有人作对,无奈之下,只好命李嗣源为征讨将军,率皇家亲军前去平叛。

三月六日,李嗣源率皇家亲军抵达邺都,正巧,武宁领主霍彦威在平定邢州叛乱后,也奉命赶来,这样,参加攻城的部队就有三支,李嗣源、霍彦威,加上已在前线的元行钦。

三月八日,李嗣源在邺都城外观音门检阅部队,下令三军第二天拂晓攻城,不料,就在当晚,李嗣源军营风云突变。

当天晚上,“从马直”士兵张破败发动兵变,纵火烧营,杀声雷动,五更时分,天色微明,张破败率乱军直逼中军大帐,与李嗣源的侍卫队交火,声势浩大,气焰嚣张。

士兵逼近,局势危急,李嗣源一边派人去召唤元行钦,一边亲自出面叱责阻止:“我当总管十多年,哪一点对不起你们?现在破城在即,正是你们夺取功名、获得富贵的良机,更何况你们还是皇上亲军,怎能反过来帮助这些叛贼。”

士兵回答:“将士们追随皇上十多年,身经百战,成全皇上霸业,可皇上却对我们恩断义绝,大肆屠杀。前些天,贝州官兵不过就是思念家乡,想回家看看,皇上竟不能饶他们一死,还说‘城破之日,全部坑杀!’”

接着,士兵们给李嗣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我们的意见是,请皇上在黄河以南当皇帝,请大人在黄河以北当皇帝,做我们的领袖!”

说完,士兵们抽刀拔剑,团团将李嗣源围住。

李嗣源听罢当然一口回绝:“你们既不听劝,就随你们去做,我自己这就打道回京。“

这时,李嗣源的参谋安重诲、武宁领主霍彦威,都使劲用脚去踩李嗣源,暗示他先假装答应,无奈,李嗣源只好同意,士兵们遂拥着李嗣源进入邺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