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209章 高雅外交:季孙行父和公子归生,竟然用诗经搞重大外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9章 高雅外交:季孙行父和公子归生,竟然用诗经搞重大外交?

于是,季孙行父想了一想后,对公子归生叹了气道:“其实,不瞒大夫,寡君何尝不是如此呢?”

然后,赋诗回道:“四月维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这是一首《诗经?小雅》的《四月》一诗的第一句。四月,即周历四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六月。季孙行父想要表达的,就是我们离开鲁国已经很长时间了。“四月维夏,六月徂署”说明时间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意思就是我们的祖先都等着接受我们的祭祀,难道你们就忍心让我们的祖先因为没有我们的祭祀而挨饿吗?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每年的第一天,包括鲁国在内的列国诸侯,都要例行祭祀。古时人们笃信自己的先祖和人一样,都是要吃饭的,否则要挨饿,虽不至于会饿死,但应该会饿成皮包骨头,从而对后人怨恨,不再后人。而且,这个饭需要有人送的,具体形式就是后人要通过祭祀来实现。

公子归生一听就知道,原来你们鲁国人想推拖啊。那不行,这么好的机会放在眼前,自己不好好把握,那要让国君失望的。那就再出一招吧,于是,公子归生又故意怀着沉重的心情赋诗道:“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这是出自《诗经?国风》中的《鄘风》的一句诗,意思就是我们确实有意向晋国示好,但不知要靠谁来牵这根线搭这个桥啊。

季孙行父是研习诗经的高手,再说当时可以读的书也就这么几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郑国人摆明了就是希望鲁国来帮这个忙!

他看了看鲁文公,鲁文公也看了看了,最后点了点头,季孙行父微微叹了口气,知道国君愿意不辞辛劳为郑国牵这根线了。当然,人家那么含蓄,自己也应该有雅致。

于是,季孙行父吟诵道:“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是《诗经?小雅》中《鹿鸣之什》里的一句诗,意思就是战车都已经准备好了,四匹马都跃跃欲试,准备好了出发,我们怎么敢在家中安居?那就去吧,期待着一月能够有三场大捷。

也就是说,鲁国人和郑国人通过对诗的形式,完成了一次重大外交事项,即鲁国同意帮助郑国赴一趟晋国,向晋国转达郑国愿意归顺晋国的意思。

公子归生是什么人?一听就完全懂了,顿时大喜,急向季孙行父和鲁文公分别行了大礼。

郑穆公也移步至鲁文公面前拜谢,然后是鲁文公回礼,

这应该是春秋时期记载较为具体的一次高水平外交活动,双方都不直言何事,但用当时最高大上的引用借诗喻理的方式,达成了共识。

只是苦了鲁文公一行人了,大家拨转车头,再次返回晋国,向晋灵公转达了郑国的态度。晋国人非常感慨,这位鲁侯真是仁德之君啊,为了兄弟国家,不辞辛苦。

要知道,当时可没有专机专列,鲁文公亲自赴一趟晋国,从曲阜至绛都,山高路远,马路又并非是水泥柏油的,要有多累就有多累。

有人要问,鲁文公何苦呢?真的那么国际主义?

这个倒也真的不是鲁文公这个人有多仁义,关键是鲁国在这些年里,国际威望还真的不小,尤其是战胜了长狄鄋瞒部后,许多诸侯都来鲁国,朝见的朝见,聘问的聘问,这让鲁文公顿生一种大国担当的感觉。

确实,如今鲁国各方面如鱼得水,日子过得不错的。既然如此,有机会为卫国、郑国这样的兄弟诸侯做点事,又是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