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288章 三穷三通:为什么子贡评价季孙行父是一个三穷三通的贤大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8章 三穷三通:为什么子贡评价季孙行父是一个三穷三通的贤大夫?

当时季孙行父居然对工匠说,这棺材用槚树制作,是不是太高档了点?

工匠都哭笑不得了,不就几棵槚树么?人家是谁啊,那是鲁国太后啊。你季氏家族家大业大,敢情就一毛不拔?

虽然,最后季孙行父还是同意了工匠砍他家的槚树制棺,但这事还是被史料记了下来。也许,这是季孙行父被史料记载的唯一一个“非礼”事项。

公元前568年12月20日,季孙行父病逝。

季孙行父自公元前601年正式成为鲁国执政上卿以来,一直以贤大夫的形象展现在春秋江湖,是鲁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贤才,为鲁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季孙行父的第一大贡献,是倡导了一种崇廉拒奢的社会风气。前面我们讲过,史料记载,季孙行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意思就是季孙行父作为位高权重的鲁国正卿,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他的府上,更是没有镶金嵌玉的生活用具。

季孙行父如此严格要求自己,自律不奢,坚持清贫,这真的太不容易了。在当时,季孙行父被认为是“三穷三通”的践行者。用孔子的高徒子贡的解释,这三穷三通,指的就是“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侮,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

据说,季孙行父临死前,吩咐丧事从简,并要求降低一个档次举行丧礼,陪葬品只能是他自己用过的器物。当时鲁襄公去吊唁,他惊讶地发现,季孙行父由于生前家里的器具用度非常简单,任何器具都没有备用的,所以用于季孙行父陪葬后,家里几乎没了生活必需的器具。

鲁襄公当时就感慨万分,对着群臣道:“廉忠矣!”

是的,季孙行父一生辅佐辅佐过三位国君,但家里居然没有家私积蓄,最后不以正卿身份而仅仅以大夫身份的礼节入殓下葬。这在年少的鲁襄公看来,是绝对的清廉,是对国家绝对的忠诚。

要知道,季氏家族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富贵家族,是鲁国的第一大家族,家财万贯丝毫不奇怪,但季孙行父给我们后人一个身居高位却自甘清贫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在春秋史上,这样的人还有好多,如楚国的孙叔敖,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