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525章 鲁堕三都11:为何鲁国三桓最终决定中止堕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5章 鲁堕三都11:为何鲁国三桓最终决定中止堕都?

三大家族之首,当然是季氏的季孙斯。

季孙斯对仲孙何忌抛来的这颗小糖嚼着很享受,于是三巨头聚首,一边喝着好茶,一边关心着国家大事。

“成邑有这么难打么?仲由已经率军攻了三个月了,将士伤亡人数不断扩大,但成邑还没拿下来。”叔孙州仇带着不满的语气道。

季孙斯也摇着头叹着气,仲由是自己的家宰,带着鲁国最精锐的军队去打成邑却打不下来,他这位宗主自然脸上无光。

仲孙何忌悠悠道:“打肯定能打下来,只是据何忌所知,将士多数不愿尽力。”

季孙斯看着仲孙何忌,叔孙州仇也看着仲孙何忌,他们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此时仲孙何忌却将士不尽力公然提了出来,这几个意思?

作为鲁国的三大上卿,难道军队的将士不为国尽力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仲孙何忌继续道:“将士不愿尽力,是因为他们都认为堕城对国家不利。将士们经常为国征战,自然懂得加固城墙的重要意义。结果全世界也就我们鲁国居然自己拆除边境重镇的城墙,这岂不是给了敌国机会?让敌国得利,岂不是让鲁国的将士们多了战死于沙场的几率?”

“仲孙大人所言当然有道理,但堕城令是包括吾等三人在内的卿大夫会议上定下的政策,这是国策。此时如果再议堕城不利国家,不合适吧?”季孙斯心头突突跳着,他是执政上卿,国家的重要政令有问题,他的责任重大。

仲孙何忌垂下了头,叹了口气道:“何忌认为,吾等都中计了。”

“中计了?”季孙斯和叔孙州仇异口同声道。

仲孙何忌缓缓抬起头,口气颇冷道:“是的,中了孔子之计!”

见话已说到这个份上,仲孙何忌也就按公敛处父的指点的,将相关利害关系给两位同僚细细作了分析:

堕城的结果,对谁有利?

表面上是为三大家族消除隐患,但所谓的隐患其实根本不在于城高墙坚,而在于家臣是否忠心!费邑虽然连续出面叛乱,郈邑也出现了叛乱,但整个鲁国愈越了城墙规制的还有很多城邑。

叛乱的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在各大家族掌控之下的。

甚至连季氏家族的费邑,如果不是因为堕城令,那公山不狃能反吗?

公山不狃之所以反,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季氏家宰之职给了仲由,而不是劳苦功高且文韬武略的公山不狃。另一个是堕城,堕城意味着削弱费邑实力。

成邑至今都未公开宣称造反,成邑军民只是不愿堕城。别看如今成邑抵抗着国家的军队,但成邑人说了,只要不强令成邑堕城,那成邑仍旧是忠于孟氏家族的,仍旧是鲁国的城邑。

如果坚持堕城,相信三大家族的家臣踞城而反的将越来越多。

这不符合三大家族的利益。

现在的鲁国,说穿了是谁的鲁国?

是三桓的鲁国。堕城意味着国家的防守指数下降,让敌国轻易入侵。受制于敌国,被敌国侵略,在鲁军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最终只能是屈辱求和,到时割地赔款,损失最大的,还是三桓家族。

总之,堕城对三桓没有直接的利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堕城令一旦顺利推行,那意味着孔子的政治势力将极大扩张,一是国君支持,二是作为卿大夫不但掌控国家礼制方面的实权,还有军权也将慢慢被孔子掌控。

孔子本就有才华,治国理政高手,再让孔子掌握更多的权力,原本由三桓掌控的鲁国,必然被孔子以振兴公室的名义,还政于国君。

到时,三桓岂不是受制于国君?

还有,堕城以后,鲁国将可能又有什么动作?

堕城的法礼依据是周礼,既然城墙规制要按周礼来办,那其他方面呢?恢复礼制,意味着三大家族就只能是三个卿大夫而已,三桓列祖列宗努力从国君那里攫取来的权力,将被一点点蚕食,最后必将是国君独大。

一旦国君要来追究三大家族尤其是季氏家族对待国君的历史责任......

季孙斯、叔孙州仇都沉默了。

是的,都中计了。孔子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削弱三桓势力,扶持鲁国公室!

那还能让孔子折腾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