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陶,你这种态度要不得的。尤其是我们到了美洲更是要每天学到的东西都要记录出来,遇到的问题也要写出来。而且学习的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私下的学习,还要与同事多交流沟通,互相讨论启发。

我们要形成一个学习的团队,不断把学习到的东西沉淀下来,记录到我们的笔记本形成我们钢铁行业的知识和经验,按照高部长的说法,我们钢铁行业的技术底子很薄,在这方面我们极少有什么技术经验,而只是很多的教训和问题。

比如如何有效提高高炉的利用系数,我们现在就没有什么可以执行的解决方案。甚至都没有多少提高利用系数的设想和思路。

对于影响高炉利用系数的相关因素,我们都不知道有哪些。这些东西在接下来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要一一去关注学习以及通过与洋人专家的交流中慢慢获得。

这一次出洋,我们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同时也压力巨大,希望到了美洲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调整心态,全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孙成方语重心长的说道。

“孙工程师,我明白了。从今天开始,我能开始向你请教高炉相关的知识吗?我没有负责过高炉,这方面很多东西都是空白,我希望在这个航程中,能够把高炉这块熟悉起来。”陶建臣现在完全没有了出洋的兴奋,而是进入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张感。

孙成方对他说的东西,虽然没什么高深的体会和思想,但是就因为这样朴实无华却实在的告戒,陶建臣真的听进去了。

对于异国他乡所有的美好幻想现在统统被抛在九霄云外。陶建臣准备开始脚踏实地从基础钢铁冶炼技术知识开始,逐渐懂冶炼,懂钢铁厂的高炉!

...

不仅仅是孙成方和陶建臣他们这一个舱位,在其他舱位中间,这样的交流比比皆是,按照高建武的指示,在舱位安排上面本来就按以老带新的方式一个资深的工程师,带着一个年轻的苗子,他们通过这样的机会结队学习,最大程度利用航行中的这段时间,尽可能把年轻苗子的知识空白填充一些。

这样到了美洲,才不至于需要从头教起。

当然,哪怕是年轻苗子,也是生产线上干过5年以上的技术培养对象,起码都有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其中一半还有高中文化。

只不过这些年轻的苗子,他们都是来自于某一个固定的岗位,对于钢铁厂的很多方面了解并不太深入,如果不趁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一些培训,他们成长的速度恐怕要大受影响。

所以高建武专门对马少成交代了这样的操作方法。

果然高建武的一片苦心没有白费。

临行前,给大家增强一下使命感,强化一下学习的方法,这些东西虽然短时间内不可能所有人都接受下来,但是总会有人先学习领悟,那么这群人中也就是有了领头羊,这样他们的学习就会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起来。

学习的时候,团队协同和相互鼓舞相互印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大家相互间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那么就没有人能够从中偷懒躺平,每一个人都在将来的学习生涯中充当老师和提问者。如果懈怠的话,那么就跟不上大家的学习步伐,在这样一个大集体中,那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

高建武虽然没有对这些人制定严格的一套管理制度,但是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型的大团队,非常有可能形成一个内卷程度很高的鸡血精神团队。

在这个时代,高建武非常需要这样的团队来进行技术学习。

就像在十大研究所中一样,高建武现在从来不会对任何一个研究所团队发布进度计划要求,他们自己会以一种忘我的精神投入在研究工作中,高建武对于他们的要求,反而是要求一周确保必须有多少小时的休息时间,来保护他们的健康!

这些从海内外搜集起来的人才,在高建武爆装出来的技术指引下,一个个仿佛都被打了鸡血一样,每一样技术的突破都需要大量的验算和试验,这些花费时间的工作,漫长而繁琐,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些也充满了乐趣,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所以十大研究所成绩惊人,根据高建武爆装出来的技术指引,很多都进入到了原型试制的程度。

这让高建武非常的放心。

同时,对于这个体制感觉也很有效率,于是在派出人员大规模留洋学习外,高建武也开始联合国内的几个高校钢铁方面的专业,准备扩大建设冶金研究所!

原本他有了几种特殊合金钢铁满足了军工的需求后,毕竟那些有直接的工艺流程说明和材料配方,实现起来虽然有难度,但是难度也不大。

所以高建武把冶金放在靠后的位置去考虑。

现在大力发展钢铁工业,高建武这才发现缺过的课程,那是一点不少必须再补上才行!

钢铁行业一系列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基础薄弱,强行在一种低水平上拼凑起来的产能如同浮沙建塔,稍微有什么变故就会坍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