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袁阀 > 第7章 布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赌坊

就在袁熙将祝奥打发走后,伙计前来禀告说,“公子,有个中年文士在店里,说是要求见公子,您看?”

袁熙则突然想起半年前的一件事来,顿时欣喜若狂。

半年前是祖父袁逢忌辰,袁谭、袁熙代袁绍袁隗回汝南老家祭拜。

袁熙差人打听起荆北豫州一带的豪杰和名士,遗憾的是有些人不是现在的他能招揽的,大多也没有机会去拜访。

偶然的他得到一个消息,说南阳有个叫张纮的名士,刚辞官打算回乡,在南阳客居一段时间,原来张纮被大将军何进征召为掾属,而张纮发现时局混乱于是趁机辞官回乡,恰好那时袁熙回汝南祭拜。

于是袁熙找了个借口,带着许褚和两名仆从,绕道颖川先去宛城,在南阳稍加打听,就找到了张纮住处,袁熙备好礼品就以去拜访张纮。

不过起初这张纮愣是不见咱们的袁二公子,不过后来袁熙整了一出,张门立雨,张纮无奈,也就和袁熙见了一面。

张纮这时近四十岁,虽然有些名气,但仕途一直不得意,在洛阳时,察觉天下即将大乱,所以打算先回广陵,会同张昭然后去江东避难。

而随着诗集的流传,袁熙的名声已经颇为流传,这也是有那个时代,重文学家世的背景。

张纮也是听过这位袁二公子的,想不到他竟然会拜访自己。

袁熙以子侄之礼拜见张纮,袁熙先是客套了一番,经过一番周折后,然后提出了拜师学习易经的目的。

当时文人君子是要学经学的,这其中就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这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开始的,要求士大夫学习的内容,以求移风换俗,安定社会。

所以袁熙想拜师学易经这事,倒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只不过张纮推辞说,家中有要事,不能长期指导袁熙易经,只能在几天内教授他一些心得。

不过在几天接触中,张纮对袁熙啧啧称奇,对于儒家、法家、道家二人也是相互探讨,张纮对袁熙如此年轻,就有如此见地顿生好奇,于是和袁熙探讨了一些时势。从汉世祖皇帝谈到当今黄巾之乱。

“我朝自世祖皇帝立国后,外戚、宦官、大臣争权不断,再加上天不佑汉,国无长君,内有母后干政,政令不通,一百五十多年下来,以成积重难返之势,而当今天下刚刚平定黄巾之乱,然熙以为这将是大乱的开始,朝廷积弱,地方诸侯做大,帝国将再次面临前汉末年时的乱局,所以熙不才,希望先生教小子我定乱安民之术,熙感激不尽。”袁熙侃侃而谈。

张纮不置可否微微一笑道,“公子真是大志之人,然时局如此,非人力所为,公子父子皆人杰,能倾身下士,又有人望,若择一地以观天下则大事可期也。”

袁熙小小年纪,但行事果决,最难得是,不以袁家四世三公自以为是,更无宗族世家子弟的纨绔之气。

张纮虽是书生,但他也有些游侠之风,较当世文人少了书卷气,身上却有几分草莽英雄之气。豁达大度,无形中,袁熙和张纮之间的距离,便也缩短了许多。

张纮在打量观察袁熙,袁熙也在观察张纮。袁熙以子侄之礼对待张纮,张纮很受用,君不见项羽和范增吗。

接着张纮淡淡问道:“公子下一步有何打算?”

“不瞒先生,我实在不知道下一步何去何从,正想请教先生。”袁熙并不掩饰自己的无知,倒也实实在在地谦虚说道。

张纮既然有与袁熙,自然要同袁熙考教一番问道:“公子志在匡扶汉室,那请问公子,事逢乱世,什么最为重要。”

袁熙颔首许久,毫不犹豫地答道:“先生,小子以为是人才!”

“公子好见识!”张纮赞道,“以某之见,公子若想实现胸中大志,必须解决三件事。”

“哪三事?”

“人,人,还是人!”

在袁熙看来,敢说出这种答案的,只有两种人:装x的和牛x的。

张纮显然是后一种。

张纮给袁熙详细解读他的观点。

第一个“人”,就是袁熙方才所回答的——人才。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更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都是说人才最重要。

第二个“人”,代表着队伍。乱世之际,群雄并起,只有拉起自己的队伍,才有和各路诸侯一较高下的资本,才能实现胸中的宏图大志。

第三个“人”,代表着人心。人心既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才能治天下。

“得此三‘人’,大志可达!公子以为如何?”

袁熙默然点头。

“公子视人才为第一,礼贤下士,三‘人’已得其一。公子乃大汉门阀贵胄,胸怀匡扶汉室大志,正大光明,顺应民心民意,三‘人’已得其二。”

袁熙眼中闪烁出希望的光芒。按照张纮的分析,只需再拉起一支队伍,则三‘人’已齐,大志可成矣!

随即,袁熙、张纮两人相谈甚欢,促膝长谈许久,张纮决定回广陵处理完家事,再回洛阳尽师生之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