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距离沉阳不到两百里,距离开原一百里出头,若是骑兵从开原启程,只需一昼夜便至,按照后金行军速度,或许现在就已兵临城下。
好在铁岭游击将军并未传信告急,想必后金也得修整一番再出发。
可是身处沉阳的众人不敢任由对方随意来去,必须加强铁岭防御,要知道铁岭如今守军人数实打实的只有不到三千人,还全都是卫所兵。如果后金铁了心要打,那真是危在旦夕。
谁都知道必须分派兵马加强铁岭防御,如果铁岭防守无虞下一步就要试图收复开原——虽然众人心知肚明建虏劫掠开原之后大概率焚烧城池退走,可是他们必须做出姿态不然到时候还得挨御史口水。
杨镐也不愿再重复些无用的废话,三言两语间分派好了人手。这一次他还真是秉公处事,萨尔浒的阴影让他对这些事情再不敢玩弄手段,之前有刘綎大发神威挽救了自己的前途,现在杨镐可不指望刘綎从病床上回光返照再救他一命。
于是决定了以麻承恩、秦良玉作为主力,各出士卒五千人,其余诸位总兵如陈策、戚金、董仲揆等出兵三千到五千不等,一共凑齐三万步骑出发,剩余两万余人留守沉阳。
然后杨镐也不忘传令辽阳,吩咐李如桢及李秉诚、朱万良等总兵副总兵即刻出兵,北上支援铁岭。
李如桢所在辽阳轻易就能分出两万余兵马,尽是辽人作为核心的骑兵,属于纸面上最强的野战兵力。加上三万余步骑,近六万人的军队即将在铁岭附近与后金三万余战兵对峙,不管是否会开战,杨镐都觉得十拿九稳了。
至少杨镐是这样觉得,他这些天没闲着,遍历之前战役,分析得到结论,明军大多数时候失败是因为被建虏利用骑兵机动优势在局部战场以多击寡导致失败。
所以这次出兵因为地形熟悉,地貌平坦,杨镐也不玩些花里胡哨的战术,就是骑兵开路步卒跟进,按部就班花五天功夫抵达铁岭。
到时候养精蓄锐,建虏要是敢来攻城就里外夹击让其当场大败。若是建虏追求野战则结硬寨打呆仗,双方既然都是精锐,拼消耗看鹿死谁手罢了。
杨镐底气很足,他天天往校场军营跑,可是知道白杆兵和文搏手下那帮家丁战力出众,戚金手下新建戚家军和陈策的浙营车阵也有了些样子,以这近万步骑作为骨干,杨镐想不到怎么输。
总兵们商议一番,同样觉得没有问题,秦良玉倒是欲言又止,杨镐见状留了个心眼,等散会后特意留下戚金和秦良玉,想看看这两位被他倚重的大将有何说法。
文搏也没走远,就在门外和陆文昭小声讨论着这次战事,因为他对于这次作战有个担忧并没能得到解决。
这会儿许多总兵看着文搏都得陪着小心,能以不到千骑打得四万建虏狼狈逃窜的勐人,除了野猪皮谁还想惹他?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要拿性命开玩笑,因此没人管文搏留下来做什么。
杨镐见其余人都去调兵遣将,叹了口气瘫坐在太师椅上,很快又意识到这里还有外人看着,立马提起精神作出礼贤下士的模样,对戚金和秦良玉请教道:“两位将军,此番战事即启,不知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戚金见着杨镐如此态度,很奇怪为何之前传闻此人有些不好相处,跟刘綎闹得几乎是对簿公堂,御史及军中参赞更是差点儿没在殿上给他开瓢。
他哪知道杨镐这是被文搏折腾得怕了,哪敢对文搏的直属上司指手画脚。
“属下觉得并无问题,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杨大人韬略可称尽得兵法奥妙矣。”戚金捧了一句,这才状似不经意的提及,“就是不知李总兵那一路是否顺利。”
说到这个,秦良玉本想少说多做也忍不住颔首,“李总兵麾下两万骑卒才是关键,若他不能尽力配合,建虏来去自如,我等步卒即使击退建虏也难以斩获战果。”
一说到李如桢,杨镐额头上血管直跳,气得他想大拍桌子,最后还是硬生生忍住,“此时诸位不必担忧,我已派亲信与李总兵陈说利害,他也答应定不会因私人间的龃龉延误大事。”
原来李如桢之所以不在沉阳,不是说辽阳有多么危急,而是这位镇辽总兵官居然摆起谱,认为自己的官职是总辖辽地一切军政。而杨镐以兵部右尚书经略辽东,两人职权不明碰到一起难免掣肘,必须分个主次所以不愿轻易面见杨镐。
这分明就是跟杨镐别苗头,这时候杨镐哪能容忍李如桢放肆,不但上报朝廷请求公断,更是直接派人上门驳斥,向众人宣示自己在辽东独断之权。
杨镐心想自己就是个军事门外汉,狐假虎威混到现在好歹有个自知之明。你老李家厉害的早死完了,李如柏李如桢什么玩意儿他能不知道?
跟他杨镐比都是半斤八两,可他至少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李如桢不清楚。
若是任由李如桢统领辽地军政,那大伙等着髡发易服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