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次翻看学生们以往问题多多的作业,看到的不再是技法上的缺点,而是其中蕴涵着的创造力的火花。每个学生的绘画特点都不一样,兴趣爱好又各不相同。有人喜欢画卡通人物,有人喜欢画动物,有人喜欢时装画,有人喜欢军舰大炮------,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地甩开教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每节课都成为学生们各显其能、各逞所长的欢乐绘画节。刚开始,课堂纪律有些混乱,孩子们一听说愿意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都跃跃欲试,但画了没多长时间,问题就都来了,七嘴八舌地争着问——什么什么地方该怎么画、什么什么颜色该怎么调,老师忙得头昏目眩。两、三节课后,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已经驾轻就熟了后,他们开始询问一些相关的技法,这样,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在学生们快乐的绘画中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进去。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并体会到绘画的快乐。而我也感觉到: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发掘出他们的潜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
莫奈曾说“我像小鸟鸣啭一样作画”,而毕加索这样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艺术家,人生的妙绝就在于让自己保持在艺术家状态”。两位艺术大师都意识到,自然、自由、发乎内心地创作才是真正的艺术。美术课是培养艺术素养,促进人的发展的课程,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应该问自己能否使学生“保持在艺术家状态”,这是最重要的。
对于初中生而言,上美术课是学习过程更是一次游戏过程,只有自由地在纸面上挥洒涂抹,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体验、感受时,美术才是有意义的。所谓艺术的真谛不正在于此吗?
.…..
这是今年1月份也就是寒假里投的稿,方尘没想到这么快就刊登出来了。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篇学术论文,只是教学感受体会,或许是文章中有一些学生的美术作业吧,杂志社特意把这篇文章全文做了彩版印刷,看着效果还真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