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武侠 > 畅游武侠诸天 > 第一百二十三章 称王建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此,赵明渊并没有直接否决,而是留作备用,看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了。

既然国号大都是依春秋战国之时那些曾经存在的国家来起名,自然也有人建议,不如直接定国号为赵。

这正是赵姓的来源,也算是勉强能够体现赵明渊的来历不凡,是当初的皇族。

毕竟赵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叫这个称号也不算是辱没。

可既然都提到赵国了,自然也有人顺势提到定国号为秦。

秦国国君本就是赢姓赵氏,赵明渊要承接这个国号,也名正言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毕竟大秦一统六国,比之赵国要威武霸气得多。况且,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国也远不是赵国可以相比的。

或许,定国号为秦的唯一缺点,就是大秦名声不好。

毕竟数百年来,暴秦的名声几乎天下皆知。

而隋杨二世而亡,就是因为杨广的好大喜功,广建宫殿,营造大运河,三征高丽。不少人都说,杨广有暴秦之风,这才致使大隋灭亡。

因此,若是赵明渊定国号为秦,说不定就会有人在这上边做文章。只怕在有心人的煽动之下,会被百姓误解,认为赵明渊也是暴虐之君。

这倒是一个问题。

当然,对赵明渊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李渊自立为唐王之后,曾封李世民为秦王。

若是自己也要号称秦王,总感觉好像被人占了便宜似的。

这怎么能行?

因此,虽然定国号为秦,自称秦王,让赵明渊也有几分心动,但最终还是搁置了下来。

最终,却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却又顺理成章的称号,那便是大明,而赵明渊也被称为明王。

之前虽然被称为明帅,但赵明渊也只以为是一个暂时过渡性的称号罢了,却不想此时又有人提了出来。可能要成为自己的王号,甚至是整个朝代的国号。

明这个称号好不好?

事实上,很好,赵明渊很是喜欢。

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对明朝最好的评价,也是赵明渊极喜欢的风骨。

因此,即便似乎有拾人牙慧之嫌,赵明渊却也把国号定为了明。

希望自己的大明,也能有这样的风骨。

然后,赵明渊自然也被称为了明王。

嗯,这就听起来不太好听了,总让赵明渊想起什么冥王哈迪斯、大轮明王鸠摩智。

这不是个好寓意呀!

不过,在这些选项之中,这确实是最合赵明渊心意的。

因此,赵明渊并没有再改动,明王就明王吧。

既然是称王建制,那么国号定了,国家将要施行的制度自然也要确立下来。

赵明渊所选用的自然也是明朝的内阁制度,这么算起来,这个国号确实合适。

明朝的内阁制度,几乎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发展的巅峰。即便是嘉靖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也依然可以运转自如,便可见这制度的优越性。

事实上,这离现代的内阁制度也已相差不远了。

至于说明之后的清朝,虽然是封建王朝帝制的巅峰,可那只是皇帝权力的巅峰罢了。

那些大臣还算是大臣吗?

只是一群跪在地上的奴才罢了,不过是应声虫而已,毫无大臣的风骨,整个朝堂都只是皇帝的一言堂。

这并不是赵明渊想要的。

内阁制度虽然削弱了帝权,但同样也把宰相的职务分为内阁大臣,互相制衡,使其不能一家独大。即便是内阁首辅,也无法一手遮天。

当然,赵明渊之所以启用这个制度,自然也有另一项好处。

那就是,有内阁在,赵明渊这个皇帝绝对不会当得太累了。

赵明渊来到这个世界,虽然的确有解救天下百姓之心,也并非是要做个昏君。可也同样不准备被这个皇位绑在皇宫之内。

首批内阁大臣自然便是沈落雁、虚行之、魏征三人,有他们在,赵明渊相信即便自己离开洛阳,也不会有什么差错。

当然,既然称王建制,自然要论功行赏。

一众文臣武将自然皆有封赏,升官发财,自是不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