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糊涂的袁绍
经过一番考虑,张绣最终决定让赵云和张合一同前往许昌。
之所以又加了一个人,主要是因为赵云把小桥的事情告诉了他。
对于小桥准备来找自己算账这件事情,他当然不会放在心上。
但是小桥跟曹丕是师兄妹这件事情却引起了张绣的注意。
王越跟史阿身份特殊,如果他们跟曹家搭上了关系,多多少少有些麻烦。
赵云本意是教训小桥一顿,让她放弃来找张绣寻仇的打算。
但得知了此事的张绣给他的任务却变成了两个:
其一自然是和张合一起平安将典韦的家室从许昌接回来。
其二就是搞清楚王越、史阿跟曹魏……嗯,现在还不能叫曹魏,跟曹家的关系。
顺便把小桥带回来——如果她人在许昌的话。
小姨子不听话,做姐夫的当然要替姐姐教训,不能让她误入歧途,成为失足少女——毕竟许昌有点乱。
许昌有什么乱?
不就是有个曹操吗?
赵云虽然疑惑,但既然是师兄给的任务,还是答应下来。
随着赵云、张合离开颜家前往许昌,典韦跟颜玉的婚事也紧锣密鼓的准备起来。
河北颜家是当地豪族,颜平又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这场婚事自然要办得风风光光。
至于张绣,表面上看好像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实际上当他住到颜家的那一刻起,由他一手建立的情报系统就全力运转起来,各种信息源源不绝地送到了他这里。
张绣最关心的自然还是袁绍和曹操。
此时的袁绍依旧还在为立嗣之事烦恼。
只是四梁八柱已经折损大半,袁绍如今也只能召集审配、逢纪、辛评、郭图四人商议。
偏偏这四位谋士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官渡之战的失败变得愈加尖锐。
辛评和郭图倾向长子袁谭。
审配和逢纪倾向三子袁尚。
袁绍将自己想要立三子袁尚为嗣的打算告诉四人,想要听听自己谋士团的看法。
审配和逢纪自是大喜过望,逢纪立刻毫不掩饰地说道:
“今外患未息,内事不可不早定,主公当早议立后嗣之事。
公之长子谭,为人性刚好杀,若立为嗣,只怕众人不服。
次子熙为人柔懦难成,被南阳张绣抢了甄氏,至今未见举动。
唯三子尚,年少有为,有英雄之表,礼贤敬士,愿主公立之。”
审配虽然觉得逢纪把袁尚吹得有些夸张,又将袁谭和袁熙贬得太过,但毕竟两人处于统一战线,因而也就点头称是。
郭图见状暗骂逢纪好不要脸,但又担心袁绍当真因此下定决心,连忙劝道:
“三子之中,谭为长,今又居外,主公若废长立幼,此乱盟也。
今军威稍挫,敌兵压境,岂可复使父子兄弟自相争乱耶?
主公且理会拒敌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议。”
袁绍一听郭图这么说,顿时觉得好像也有道理。
废长立幼本就不妥,否则他直接下令即可,何必这么犹豫不决。
如果放在以前他威望还高的时候倒也罢了,但经过了官渡之败后自己再这么做,只怕当真会让军心大乱,人心不稳。
逢纪见状就急了,再次开口,称袁谭虽是长子,但鲁莽冲动,为人轻佻,不可为嗣。
虽然立袁尚有废长立幼之嫌,但同时也是择贤而立的表现,危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郭图反唇相讥,袁尚不过生得形貌俊伟罢好,真凭本事还不一定是袁谭的对手。
更何况袁谭在青州早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袁熙却一直留在冀州,缺乏独自领兵的经验。
当初袁绍支开袁谭和袁熙,只把袁尚留在冀州,就是因为最喜欢这个儿子。
没想到此刻倒成了郭图用以攻击袁尚的缘由。
逢纪不由语塞。
此时审配眼见情况不妙,随即加入讨论,引经据典、讲明厉害。
辛评见状也是不甘示弱,立刻上场和郭图组队,以二对二,丝毫不落下风。
袁绍原本就耳根子软,缺乏决断,如今在官渡又连连吃亏,此时愈发难以决断。
结果由着四人吵了一整天,都没能下定决心。
后来类似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不止一次,最终袁绍依旧是踌躇不决。
就在这时,冀州地区又发生了反袁的动乱。
此时的他总算是理解了刘表,自家叛乱比敌人来袭更加扎心。
为稳定军心,袁绍亲自率军前去平乱。
至于立嗣一事也就被放了下来。
“糊涂!”
听完密谍传来的消息,张绣给出了他的评价。
要么就按照老规矩立长子为后嗣,不要瞎折腾,这样等他死后权力就能平稳交接。
如果下定决心立袁尚为后,就趁自己还在的时候把这件事情敲定——虽然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袁绍都算是后继有人了。
可偏偏袁绍选择了最愚蠢的办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