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天色变暗,眼看没什么动静,于是也就把这活安排给其他人,自去休息。
其他也是层层转包,等到最后还盯着曹军的就只剩下了两个人。
结果一个打起了盹,另一个也没好好观察。
就这样,悲剧发生了。
当天夜里,曹操果断添加了十倍军士,全力以赴发掘。
等到第二天天亮,一条深二丈的掘堑便赫然出现在众人视线当中。
有道是水火无情。
当漳水被引来灌入城中之的那一刻,一切都迟了。
不到片刻,邺城水深便已达数尺。
审配得到这个消息,眼前一黑,一口老血喷出,当场晕了过去。
他这一晕,邺城顿时就失了主心骨。
再加上城中本就没有粮草,短短数日过后,城中军士已经饿得头晕眼花,再难为战。
这还不算,早早就投降了曹操的辛毗来到城外,用枪挑起袁尚丢下的印绶衣服,声称袁尚已死,开始招安城内之人。
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投降的声音渐渐变得越来越大。
假如审配再昏迷几日,邺城十有八九就要在这双重打击下投降,之后的一系列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可正所谓无巧不成书。
就在辛毗招降的时候,审配终于醒了过来。
当他得知此事,不禁勃然大怒。
想当初,袁绍还没有确立继承人,那时他跟逢纪支持袁尚,郭图和辛评支持袁谭。
双方虽不至于势成水火,但互相看不顺眼却是肯定的。
不过最终袁绍还是选择了袁尚。
这也代表着审配、逢纪一方获得了胜利。
可惜的是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由于袁绍是在临死之前才指定袁尚为继承人,所以袁谭自然不服。
他不但说是审配矫诏更改了遗嘱,还说是袁尚药死了袁绍。
结果两兄弟谁都不服谁,打来打去,徒增内耗。
原本诸葛亮凭借着极其优秀的操作拉了他们一把,可没想到这却成了袁家的回光反照。
曹操刚一离开,两人又继续打了起来。
就连袁熙和高干也起了别样的心思。
结果导致强大的河北袁氏开始迅速衰败。
最让审配无法容忍的就是,当初袁谭说袁尚药死了袁绍。
结果后来证明袁绍的确是被人药死的,但药死他的那个人却是袁术。
偏偏袁谭还跟害死自己父亲的仇人混在一起,还一起投降了曹操这个袁绍的夙敌!
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认贼作父、数典忘祖、道德沦丧、丧心病狂。
辛毗对于自己分裂了袁氏的行为不以为耻,竟然带头领兵攻打冀州,更是做出了枪挑袁尚印绶衣服这种极尽羞辱之举,简直是罪不容诛!
如今回想起辛评、辛毗这两兄弟败坏袁氏基业的行为以后,他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愤怒。
原本就性格刚烈冲动的他在恢复了行动能力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逮捕了辛毗在邺城的全家老小。
然后直接命人在城上当着还在招降的辛毗的面给全部斩杀。
辛毗万万没想到,自己招安的行为居然害了全家老小,不禁在墙下嚎啕大哭起来。
事已至此,招降的事情显然是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了。
曹操见审配如此果决,反倒是对他多了几分欣赏之意。
在他看来,审配杀人全家这件事情其实并不算什么。
毕竟审配原本就性格偏激,以他的价值观极度鄙视辛毗之流,杀其全家也不足为奇。
不过如今辛毗到底是自己人,该安抚的还是要安抚,所以他便即下令让人将辛毗叫了回来,打算过两天再说。
反正邺城被大水漫灌,城中断粮,破城就在这两天,他也不着急。
不过意外来得总是比想象中更快。
扭转了局势的人是一个叫审荣的小人物。
他是审配的从子,而且是那种不怎么受重视的从子。
因为资质平平,所以公私分明的审配并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侄子就加以优待,只是让他当了一名普通的书吏。
可偏偏这个审荣是从小跟辛毗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好兄弟。
如今眼见辛毗家属被从父害,不禁觉得审配心狠手辣,实在是太过分了。
就算辛毗枪挑袁尚印绶衣服的行为有些不妥,可叔叔也犯不着杀了他全家吧?
有道是祸不及家人,叔叔审配这样做实在是太残暴了!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点什么,来改正审配的错误。
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密信,以弓箭射到城下。
信是写给辛毗的,内容是告诉他自己愿意替曹军开城门,不过前提是曹操要答应不能滥杀无辜。
此时城中早已人心惶惶,再加上审荣做得隐秘,所以这件事情并没有被人发现。
城外的曹军士卒很轻易的便将这封写给辛毗的信转交给他。
辛毗一看信的内容,二话不说就将此书献给曹操。
从辛毗处得知审荣是一个可信之人以后,曹操当即下令,等进入冀州以后,不许杀害袁氏一门老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