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必说高干自己还拥兵数万,这些士卒经过这五年的战争磨砺,皆是可战之师。
所以牵招劝高干把袁尚迎过来,联合起来对付曹操。
牵招的计谋跟诸葛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旦高干接受,那么整个河北今后的情况都将变的不一样。
可惜的是高干并没有答应。
人是会变的。
袁绍还在的时候,高干对于袁家的确是忠心耿耿。
哪怕是袁氏刚死的那段时间,他在诸葛亮的调停下跟袁家三子联合起来抗曹时也没有异心。
但随着他看到袁谭和袁尚这一对亲兄弟都为了地盘杀红了眼,想法也渐渐产生了改变。
你们自家亲兄弟都这样,我一个表兄弟又何必继续为你们卖命呢?
高干能够被袁绍安排来做并州刺史,其实能力并不差。
可惜的是他却有致命的性格缺陷。
结果就是,高干没有接受牵招的计策。
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可关键是他听到牵招想让自己迎袁尚,更是觉得此人绝不可留,居然打算直接害了牵招。
这就着实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了。
好在他的想法还没有执行就被牵招得知,后者忙不迭偷偷溜走。
眼看着袁谭、袁尚互不相容,身为表兄弟的高干也起了异心,再加上如今道路阻塞,牵招便是想去找袁尚也回不去。
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觉得,这袁家……不待也罢!
于是一转身干脆投了曹操。
将自己对高干的那一番分析说了出来,曹操顿时觉得此人颇有才能。
又听闻牵招曾经过乌桓打过交道,立刻辟其为从事。
结果高干听说了此事,顿时又心生悔意。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此时的袁尚被袁谭揍了一顿,已经去投他二哥了。
高干觉得自己得罪了袁尚,思来想去,觉得曹操势大,询问了麾下名士仲长统的意见以后,干脆举众投降。
曹操自是大喜过望,为了安高干之心,仍然让他担任并州刺史。
至此,曹操便得冀、并、青三州,只剩幽州未平。
“罢了,罢了,此乃大势所趋,不可逆也。”
纵然如诸葛亮样的人物,在面对这样的逆境也是无计可施了。
好在给曹操添堵属于可选任务,就算无法完成也影响不大。
“幸得主公已经拿下荆州”,诸葛亮对沮授和陈宫说道,“袁绍已是好勇无断,不曾想其子嗣竟还不如他!”
陈宫摇了摇头,“一代不如一代。”
沮授更是冷笑一声,“当初大将军便应该将两子都带走,只留一个便好。”
诸葛亮和陈宫闻言皆是哭笑不得,这沮授,说什么呢!
不过细想想,其实沮授这是话糙理不糙。
如果袁绍真的只剩一个儿子,局面怎样还真就不好说了。
“军师,军中存粮已不多,我等可要也去幽州?”
听到赵云问话,诸葛亮思索片刻,觉得如果还要打算给曹操添堵的话,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毕竟并州的高干和青州的袁谭都已经投降了曹操。
这仗打的,怎么这么憋屈呢!
“难怪士元不愿来此”,陈宫看见诸葛亮左右为难的模样,不禁笑着对他说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虽说他们的目的从头到尾都只是为了拖延,可即便如此,这段时间的经历依旧让人生了一肚子气。
还是赶紧结束这边的战场去南边发展吧。
如今张绣已经拿下了荆州,下一边就应该是入川了。
不知为何,诸葛亮总觉得这条路线分外熟悉,就好像这三分天下的计划是自己提出来似的。
可这明明是庞统那个家伙给张绣的建议嘛!
想不明白就不想,诸葛亮抛开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便准备安排率军前往幽州,助袁尚和袁熙一臂之力。
如果自己不去,这两人肯定守不住幽州。
哪怕现在袁熙有田丰和吕布相助,诸葛亮也不看好他。
但如果自己率军前往,兴许还有转机。
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主要目的还是拖延。
但让诸葛亮没想到的是,他这边还没走呢,袁谭的求救信却先到了。
这封信原本是送给张绣的。
因为河北这边的谍报部队本来就由诸葛亮来管,再加上张绣早就说过北方战事由诸葛亮全权负责,所以情报人员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先找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看到其中的内容,除了摇头,还是摇头。
他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曹操在攻下邺城以后,眼见袁谭的平原之围已解,就招他前往邺城。
这原本是很正常的。
袁谭已经降了曹操,还成了他女婿,如今既然平息了战事,自然应该去一趟。
这种时候做好准备,去就是了。
反正你弑父的罪名都背上了,以后就安安心心跟着曹操混得了。
可不知道袁谭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居然拒绝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