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停靠在吴府门口的一辆马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
吴府之内,一个二十七八岁左右的青年皱着眉头在室内来回踱步。
他身材修长,相貌堂堂,虽然只着一身便装,却依旧掩盖不住身上那股雍容华贵之气。
在约摸一盏茶的功夫以后,他迈步的频繁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最终,他还是停下脚步,转头问道:
“吴卿,人……还没到吗?”
“请国家少安毋躁。”
回答他的是一个四旬出头的中年人,他对着青年拱了拱手,谨慎地说道:
“吾在三日之前便已安排人手与宣威侯接头,只待他一进城,立刻便能将他接到这里。”
青年闻言眉头稍稍舒展了些:“幸有吴卿在此,朕方能安心在此,否则……”
看着青年连连摇头的模样,那中年人连忙说道:
“为君分忧本乃臣份内之事,国家怎可这般说?”
“唉!”
那青年闻言长长叹了口气。
为君分忧的确是臣子的本分,可时代变了啊!
这两人自然便是大汉王朝的皇帝刘协和车骑将军吴匡。
两人如今正在许都吴匡家中,等待着张绣的到来。
自从建安元年,时任兖州牧的曹操将天子刘协自洛阳迎至许县以后,这座城市便更名为许都,代替洛阳成为了大汉帝国的都城。
有道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再回首天荒地老。
转眼十二年过去,汉帝刘协也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
虽然刘协贵为天子,但就他本人而言,在许都这十二年他其实过得很是憋屈。
严格地说,不仅仅是这十二年。
自打他成为皇帝的那一天开始,他就一直过得很憋屈。
刘协八岁登基,是典型的少年天子。
前任汉少帝刘辩是他同父异母的兄长,两人关系其实还算不错。
中平六年,独掌朝政大权的权臣董卓废掉刘辩,改立时任陈留王的刘协为皇帝。
这种不正常的登基方式就注定了刘协的悲剧人生。
刘协登基后,原本就大权在握的董卓自封相国,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
从那时开始,刘协便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事实上,刘协并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
当初十常侍作乱,劫持少帝刘辩和刘协逃出宫外,后来回宫时恰好在北邙山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陇西铁骑。
汉少帝刘辩虽然比刘协还要大好几岁,但是初次见到奔腾而来的西凉铁骑,顿时被吓得浑身发抖,大热天的全身冷汗手脚冰凉。
当董卓问刘辩祸乱缘由时,刘辩双腿战栗、口齿不清,甚至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然而当问及刘协时,年仅八岁的刘协却对答如流。
正是因为刘协的这种表现,使董卓认为刘协比刘辩贤能。
再加上他自认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所以从这时起就有了废少帝立刘协的心思。
由此便可以看出,刘协少年早慧,绝不是无能之人。
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假如他生在汉朝中兴的年代,哪怕年少即位,依旧能够建立一番功业。
可惜他偏偏生在了王朝末期。
事实上,在董卓专政到他被司徒王允设计杀死之前,还不到十岁的刘协就曾经试图自救过。
当时的宗室大臣、幽州牧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
被董卓带到长安的刘协希望凭借关东军的力量还都洛阳,就派刘和潜出武关求援,想藉此摆脱董卓的控制。
刘和带出消息以后,就发生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事件。
可惜的是,十八路诸侯各有各的想法,众人各怀鬼胎,稍遇挫折就逡巡不前,最终讨伐董卓的行动自是偃旗息鼓。
直到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设下连环计,这才借助董卓义子之手吕布除掉了董卓。
刘协本以为董卓一死,自己可以慢慢拿回权力,再度中兴大汉。
万万没想到,王允在设计杀死董卓以后,骄傲自满,加上气量狭小,未能维持住关中的局势。
结果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兴兵造反,攻下长安。
于是刚刚摆脱了董卓控制的刘协再一次成为了李、郭二人的傀儡。
后来李、郭不和,相互争伐,把长安搞得一团糟,直到四年之后的建安元年,刘协被曹操接到了许都。
可惜迁都许县后,刘协跟以前一样,依旧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事实上,由于曹操比董卓、李傕、郭汜的能力更强,所以导致刘协只能守位,就连汉廷百官也只是备员而已。
他的日子过得甚至还不如董卓、李傕、郭汜那时候。
当然了这其实是刘协的错觉。
曹操比以上三人聪明得多,也不像他们那么猖狂,至少在面子上对刘协还是十分尊重的。
刘协之所以觉得还不如在董、李、郭时代,完全是因为他长大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