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在曹操多年经营之下,许都的治安固然是没有达到路不识遗、夜不闭户的地步。
但是,在这个群雄割据的乱世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安稳平静的地方了。
不错,严格地说,这大汉天下如今依旧还处于乱世。
然而乱世归乱世,但眼下的形势却跟群雄讨伐董卓结束之后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的情况截然不同。
那一年,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导致征讨董卓的行为失败,结果表面上大一统的汉王朝自此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那个时期众人谁都看谁不顺眼,明明还是反董卓联盟的战友,结果讨伐董卓不成,相互之间却险些连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整个天下能够数得上名号的势力多如牛毛。
除了在长安挟持着汉帝刘协的董卓之外,刘焉、士燮、马腾、公孙度、刘虞、公孙瓒、张杨、袁绍、袁术、陶谦、孔融、孙坚……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就连袁绍这样后来一统河北的人物,那时也不过是渤海一郡的太守罢了。
曹操更是作为袁绍身旁的小老弟,这才为众人所熟知。
但到了如今这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些诸侯大多数不是被人兼并攻灭,便是新人换了旧人。
其中益州刘焉和辽东公孙度的位置分别被其子刘璋和公孙康取代,刘虞被公孙瓒攻灭,公孙瓒被袁绍攻灭,袁绍被曹操打败……
事到如今,天下虽然依旧处于群雄割据的时代,但随着曹操北征乌桓结束,袁氏势力的覆灭,三分天下的雏形已经展现。
抛开在辽东自立王国的公孙康不提,如今还有实力的诸侯,北方就只剩下了曹操和西凉的韩遂、马腾。
况且马腾还接受了曹操的招安,举家搬入邺城。
南方虽然稍稍复杂一些,但真正有实力的也就是汉中张鲁、益州刘璋、荆州张绣、扬州孙策。
至于交州的士燮,通常也跟辽东的公孙康一般,不计入内。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交锋以后,还能存活下来的诸侯皆已经对如今的形势心知肚明。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大家要么相安无事,一旦真的动手,那就是你死我活的兼并之战了。
正因如此,除了几方势力的交界处之外,各大势力的内部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
但凡是不打算偏安一隅,志在天下的诸侯们都在默默积蓄力量,准备给自己的对手致命一击。
纵然是各路诸侯领导的交界地带,众人也表现的相对克制。
许都,这个作为开启了建安年份的重要地点更是如此。
历史上的汉献帝刘协在位共三十一年,共计使用了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六个年号。
其中建安作为刘协的第五个年号,一共被使用了二十五年,也是他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年号。
众所周知,古代帝王一般都不会轻易更改年号,一旦年号发生改变,多半都是国家有大事发生。
建安这个年号被使用了整整二十五年,自然代表着这一个时间段,汉王朝的政局相对稳定,没有再发生什么颠覆性的事件。
事实上,建安原本就是东汉末年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时期。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没有穿越者张绣的那个世界,这二十五年是属于曹操的二十五年。
建安初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帝刘协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并改之为许都,从而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任曹操的丞相和魏王职位,同时宣布改年号为延康。
这也是刘协的最后一个年号。
不久之后,曹丕逼刘协禅位,结束了汉王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魏国,开启了新的纪元,改元黄初。
也就是说,这一年共有建安、延康、黄初三个年号并存,也算是比较有趣了。
说回建安。
这一时期的历史精彩纷呈,发生了很多大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襄樊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与此同时,建安年间也是文学璀璨的一段历史时期。
典型代表如建安七子和三曹,哪怕放到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上,都能占有一席之地。
今年是建安十三年,作为建安年代的中间点,这一年同样也是汉末三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就在这一年正月,曹操成功凯旋邺城,在黄河边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
至于南方,张绣在刘表逝世以后,如同当年的袁绍得冀州一般,兵不血刃拿下荆州。
至此,张绣终于完整的拥有了一州之地。
他的势力也从原本的四州六郡扩展到了四州十一郡,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和统一河北的曹操成为了这一年最大的赢家。
江东方面,孙策攻略交州的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根据张绣的谍报人员传回的消息,士燮十有八九可能会被说服,投降孙策。
那样一来,孙吴就能够比历史上更早的收管交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